“需要见识肮脏和腐烂,却依然保持内心的芬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城市像围棋的棋盘,而人像棋子 。城市将人分布在每个格子里 。不同在于,它的横线和竖线,交织得更长、更细密,组成的格子也更多,更多 。每一个人都既有可能是有利于别人达到目的的弹跳板,也有可能是障碍别人成功的绊脚石 。看似混乱的一片棋局,其实每一个棋子都在努力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 。无秩序中包含着原则性和规律性,深不可测,玄化各异 。城市是最崇高也是最检验个人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所在 。一切亲情、友情、爱情,育于其中,生动的近于亢奋,善变的近于刺激 。摆布棋局的,却是一只无形的大手——它是时代,它是社会,它是城市生活本身 。它改变人的命运轨迹,如同儿童改变图画排版一样任性 。
想要描写浓烈的希望,就必须先要描写深层的黑暗,人生亦是如此 。
,我首先想到贾樟柯的电影,贾科长的片子大多灰色,而恰恰所谓消极里学会看到的应该是更真实积极的一面,而非掩耳盗铃似的积极 。人只要来到这个社会大染缸,目光仅仅只放到所谓阳光一面 是没有最根本意义的,不是所有的人生都有道理可讲,那个所谓善不免掉入一些二分法则的对立面里,无法实现真正的慈悲心与豁达健康的心态 。所谓见识,更多应该是世情的见识 。
另外,我想到一个备受大众争议的文学作品,《金瓶梅》 。它里面的人物是“成年人”,和《红楼梦》的世界十分不同 。在红楼世界里,“好”的角色都还不是成人,而成年不是意味着腐败堕落,就是意味着像元春那样近乎非人和超人的权力 。《红楼梦》尽管有很多半好半坏、明暗相间的人物,但是它自有一个清楚的道德秩序,把毫不含糊的善良与毫不含糊的邪恶一分为二 。也许因为《金瓶梅》里没有一个人是百分之百的善良或天真的,作者要求我们理解和欣赏一个处在某个特定时刻的人,即使在我们批评的时候,也能够感到同情 。我曾更喜欢红楼梦,如上所说偏爱《红楼梦》,那么也许是出于对纯洁的无情的追求,而当历尽世事纷杂,见识到所谓肮脏和腐烂后,这种对纯洁干净的欲望最终是缺乏慈悲的 。
《红楼梦》是主要写宝玉黛玉等主要人物青春年华的作品,青少年更多期待真实情感,纯真无暇的思想以外,相对缺少了一些对成年人不同人经历背后的慈悲和包容,而金瓶梅人性看似复杂不堪背后,也恰恰是每一个人都逃离不了的现实里面 经历无奈后会有更多的豁达与包容,于自己也是一种庄重和放过,这里面反而就多了情。人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世人品性和情感要求过高时难免眼里容不得沙子,也就少了些豁达。回过头来再看林黛玉的看似不通情不通达的部分,个性背后也有其身世境遇的复杂性,很多时候,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之争本来就没有意义 。无非是《金瓶梅》用现实复杂看似无情里让人有情,《红楼梦》里用看似有情专情崇高里面,让人意识到这部分恰恰容易缺少了豁达包容心。
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很多时候那个善恶好坏对错也不是从人的视线所及能够衡量的 。
林清玄有一篇小散文,叫《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借花喻人,借百合与周边野草的区别来比喻人坚持自己的孤独和倔强,比喻人的高洁和净美 。“我要以花做证”像一句誓言,一句在逆境中坚持自我的誓言 。同时也更像一种修为的境界,唯有耐得住误解与寂寞,方能获得人生的大自在 。不争、不辩、不闻、不看,温月光下酒,听心上百合盛开都是林清玄用散文构建的禅意空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