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脑连接电脑,有些问题应未雨绸缪( 二 )


对此, 许敏鹏表示, 现有BCI的信号采集技术, 读取的还是用户在特定时间内执行特定任务时的脑电波, 即需要用户接受和遵循相应的交互协议, 如根据协议要求, 执行想象自己左手握拳的任务, 否则所采集到的是交互协议外的意念信息, 这种自由意图信息目前是无法解码的, 因此尚不存在利用BCI窃取协议外个人隐私信息的问题 。
“不过, 科学和工程的发展常常带来重要的伦理问题 。 ”许敏鹏说, 一方面, BCI相关的神经技术风险是未知的、不可控的, 例如脑深部电刺激、侵入性微电极阵列等, 它们可能会引起不可预料的大脑重塑、组织反应或感染的风险等, 这方面目前尚未有系统和全面的研究 。
另一方面, BCI采集的信息中含有用户的个体信息, 这会涉及到隐私安全问题 。 因此要求研究人员在设计上把风险减至最低程度, 以避免出现信息泄露、黑客攻击等问题 。 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和监管政策, 使一切信息采集活动都有迹可循, 切实保护用户隐私 。
医疗领域前景广阔, 但数字永生还很遥远
目前BCI技术可分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 侵入性BCI技术需要通过外科手术将信号检测电极植入大脑皮层 。
“马斯克最新发布的‘LINK V0.9’作为侵入性BCI技术, 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和良好的时间、空间分辨率 。 但难点是研发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稳定性的电极阵列, 以记录目标神经元群的信号, 同时最小化环境干扰 。 电极材料、结构等的选择与设计, 长期记录电极性能的评价, 植入点周围微环境的变化等方面也是影响侵入性BCI研究的难题 。 ”许敏鹏认为, 长期植入人体的健康安全风险也不容忽视, 这或将成为其最大挑战 。
而非侵入性BCI安全性高, 适用人群更加广泛 。 但由于大脑皮层活动产生的神经电信号穿过颅骨等组织层后, 信号质量大大削弱, 并损失了大量有关大脑皮层神经电活动信号源的时空分布信息, 所以非侵入BCI的一个重大难点是要从噪声大、混叠严重的脑电信号中提取并识别微弱的目标脑电特征, 这需要从感知机制到软硬件协同创新予以克服 。
马斯克在发布会中表示, 未来人们可直接用意念就能与别人进行交流, 还可以用意念召唤甚至驾驶一辆特斯拉 。
“脑控汽车只是BCI众多应用场景的一个缩影, 目前BCI技术在医疗健康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 也在部分疾病的康复和改善方面形成了较好的效果 。 ”许敏鹏举例, 比如目前已经商业化的人工耳蜗, 它能代替人的耳蜗把声音信息转变为电信号, 然后直接刺激听神经纤维, 从而产生听觉, 为重度耳聋、极重度耳聋或全聋患者提供了恢复听力的可能 。
此外, 视网膜神经假体技术通过在视网膜附近植入电极阵列来刺激神经细胞, 以治疗因视网膜光感受器退化变性引起的失明症, 目前在美国、德国等一些医院已经开展了相关的临床试验 。 在脑卒中康复方面, BCI技术也有较大的应用空间 。 比如天津大学神经工程团队研发的“神工”系列人工神经康复机器人, 将BCI与神经电刺激技术结合, 为脑卒中患者提供了主动性的康复训练, 显著改善了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
【让人脑连接电脑,有些问题应未雨绸缪】“BCI技术还引发了人们对数字永生的畅想 。 人们希望将思想与记忆上传云端, 使意念像在线的幽灵一样, 在数字空间中实现永生 。 ”许敏鹏表示, 虽然BCI在神经信号的读取、写入等方面都显示了巨大潜力, 但目前BCI研究仍然处于较初级的阶段, 对众多的脑机理, 如:记忆是如何存储的等问题依然知之甚少, 所以距离用BCI技术实现数字永生仍很遥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