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文化众多 , 但传承境况堪忧 。 老祖宗留下的手工风筝扎制技艺 , 传下去竟成了最大难题 。 金氏风筝第四代传人王赤峰对此颇有感慨:“现在的年轻人很难坐得住去坚持一项手艺 , 让他们把做风筝当事业更是困难 , 等老一代走了 , 这条脉不能断 。 ”
5月8日 , 在百度主办的中国企业智能营销创新峰会上 , 百度启动了文化遗产守护者计划——百度匠心中国行行动 , 王赤峰来到现场 , 这是他“触网”的一次尝试 , 也是传统手艺人借力互联网重现价值的必趋之势 。 新的时代里 , 老手艺不联网 , 只能越来越小众 。
千年风筝历史 , 60年手艺传承却成了问题
王赤峰今年68岁 , 做了60多年风筝 , 从七岁开始就与风筝结下不解之缘 。 经过几十年的摸索 , 他做的盘鹰风筝不论大小都可以在无风情况下滑行 , 甚至形态已经做到以假乱真 , 所以在风筝界又有“鹰王”之称 。
既有传统民间文化韵味 , 又兼具现代力学理念 , 王赤峰传承的金氏风筝在业内堪称一绝 。 ‘扎’、‘糊’、‘绘’、‘放’ , 每一步都有讲究 , 王赤峰说 , 有时候只是扎一只鹰架 , 就得2个月时间 。 他还将风筝带出国门 , 在国际大舞台上和外国友人交流老祖宗手艺 。 老爷子的风筝也曾在国外被拍出高价 , 有时甚至一个难求 。
手艺虽好 , 传承却成了问题 。 现在的孩子们已经没那么耐心 , 很难坐得住去坚持一项手艺 , 更难把做风筝当做事业 。 手工风筝的技艺会不会因此慢慢消失在历史洪流?随着岁数增长 , 王赤峰对风筝的热爱也慢慢成了对手艺传承的担忧 , 尽管他的女儿王寒冰现在已经成为了金氏风筝的第五代传人 , 但风筝文化的受众仍然有限 。
王赤峰逐渐意识到 , 在这个时代里 , 东西好仍不够 , 还得会吆喝 。
看到年仅 4 岁的外孙女都会接听智能手机、玩平板电脑时 , 王赤峰着急了 , “现在年轻人都在网上 , 但我们找不到 。 很多人愿意买街边地摊的风筝 , 以为那就代表了风筝 , 其实那不能体现中国风筝的手艺 , 风筝文化要博大精深的多 , 但我不知道怎么告诉他们 。 ”
互联网能不能帮老手艺重新讲故事?
王赤峰的焦虑并非个案 。 熊氏珐琅的第三代传人熊松涛同样坚守着珐琅技艺的匠心 , 53道工序 , 纯手工制作 , 制胎、打磨、掐丝、点蓝……但同样苦于不懂宣传 , 在业内赫赫有名的“熊氏珐琅”品牌对于大众市场却始终鲜有人知 。 杨梅竹斜街里的老北京兔儿爷店同样如此 , 老北京泥彩塑第五代传人张忠强说 , 整个北京还在坚持做兔儿爷的手艺人已经不到20位 , 而他也已经50多岁了 。
“必须和这个时代融合、和年轻人融合 。 ”王赤峰越来越明白 , 主动拥抱这个时代 , 老手艺才能传播出去、传承下去:“我年纪大了 , 但为了传播风筝文化 , 我必须学习上网 , 我用‘一指禅’学打字 , 就是希望能和更多人沟通 。 ”
手艺人个人的力量有限 , 百度决定启动“百度匠心中国行”计划 , 帮助这些老手艺人“触网” , 将他们口中讲述的故事 , 通过百度信息流更精准地传递到有兴趣用户的眼前 。
数据显示 , 一周之内 , 金氏风筝的内容出现在周边20万人以上的百度App信息流中、获得超过2000多个点击 。 兔儿爷、珐琅文化的故事也同样在一周内引发20万以上网友关注 , 网民的热情出乎意料 。 此外 , 百度还通过AR技术还原风筝制作过程 , 让更多人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
推荐阅读
- 工业互联网从概念走向落地
- 印度打造语言互联网优势明显
- 人畜无害?“羊毛党”在扼杀互联网创新力
- 关键技术催动工业互联网由虚向实
- 互联网+,带来出游新体验
- 移动互联网流量增速快
- 互联网+医疗这些举措实打实
- 互联网发展助力美好生活
- 量子互联网时代就要来了?它将给世界带来哪些影响?
- 大数据等新技术助推 互联网连接从“人”转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