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由实践到认识的运动,就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运动 。
一、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
认识包括感性和理性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的认识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都是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 。
感性认识是人们的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它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特点 。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观念) 。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特征,是大脑通过眼、耳、鼻、舌、身五个官能与外界事物直接接触而产生的认识,它是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是感性认识的起点,当然也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知觉是在大脑中把有关事物的感觉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整体的感性形象 , 它是比感觉高一级的认识形式 。表象(观念)是大脑对于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感性形象的再现 , 但仍是对于客观对象的形象化的认识,仍是感性认识的形式 , 只不过是它的最高形式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已经体现出由部分到全体、由低级到高级、由直接到间接的发展趋势,但无论那一种形式都没有超出对事物现象认识的范围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直接性即直接感受性 。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 。优点在于它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这是它的可靠性所在,也是它之所以成为认识过程的起点、成为理性认识的基础的原因所在 。缺点在于它只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反映,这是它的局限性所在,也是它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因所在 。
理性认识是借助于抽象思维所把握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 。它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特点 。理性认识的形式有概念、判断、推理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的特征的反映 。任何概念都是在概括,都是超出感性的直观,因此,概念的形成标志着认识上的质的飞跃 。判断是对于事物之间的联系功关系的反映,在逻辑形式上表现为概念之间的联系或关系 。推理是从事物的联系中由已知合乎规律的推理出来未知的反映形式 。理性认识的这几种形式是相互联系的 , 是综合的起作用的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即抽象,这也即是它的缺点又是它的优点 。缺点在于它是对事物的间接反映,要以感性认识为中介,靠抽象概括而完成,这就比较地内容脱离现实,离开事物的本来面貌 。优点就在于它是对事物的本质、增添事物的内部联系的反映,能够更深刻的反映事物 。理性认识的抽象性就其反映的形式来说的 。从内容上说,它也是对于事物客观存在的反映,无论概念、判断、推理都有它们的客观原型 。同类事物中客观存在着的共同的东西是概念的原型,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着的联系或关系是判断的原理,客观过程之间的联系、过渡和推移则是推理的原型 。
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质的阶段,但它们又是辩证的统一的 。
第一,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
认识必须有感性上升到理性 。这是有认识的目的和任务决定的 。A从感性认识自身来看,它所认识的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未深入到事物内部去,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因而有待于深化 。B认识的任务来看,认识是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为了完成认识的任务,就必须使感性认识深化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必须否定感性认识的直接性、表面性,提取抽象其中一般性本质性的东西,形成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经验到理性的飞跃 。C、认识是为了指导实践,这就要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因而必须获得对于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即理性认识 。单凭感性的认识是不能指导实践的 。
毛泽东说:“认识有待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之所以这就认识论的辩证法,因为这里解决的是认识的发展的问题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质变,是认识有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飞跃 。既然是认识的质变、飞跃,就不是一个平滑的、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过程,体现着人的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 。
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的认识,但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抽象思维而形成的,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有理性认识 。从认识发展的阶段性上看,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是低级阶段 。高级阶段是建立在低级阶段基 础上的,因而理性认识要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从理性认识的形成来看,理性认识是要通过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制作来形成,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没有加工制作的材料,因而无法形成 。从理性认识的内容来看 , 本质存在于现象之中,必须从现象中发现本质,感性认识所包含的现象中有本质存在,理性认识正是从感性认识中或者说透过感性认识而发现事 物的本质的 。因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离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主观自生的东西了 。、
感性认识是同实践直接联系的,是人在实践中直接接触客观事物所得到的认识 , 因此,理性认识对于感性认识的依赖 , 实际上表现着认识对于实践的依赖 。毛泽东说:“从认识过程的顺序来说,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 , 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 。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 , 是无所谓认识的 。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说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 因为这里解决的是认识的来源问题 , 是认识如何发生的问题 。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出就否认了认识依赖于实践,就会导致唯心论 。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然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那么它们就是不能然分开的 。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 。二者是相互包含、互相渗透的 。
首先,感性中渗透着理性 。人的一切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本身都是有目的的,有理性指导的 , 所以,人的感觉不同于动物的感觉,它是有理性渗透于其中的感觉 。任何一种作为认识过程的一个环节的感性认识,都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 。其表现是:人的理性的价值观念、目的要求影响和制约着感知的方向;主体已有的理性知识影响和制约着感性认识的深度和水平 。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 , 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63页)“理解”就是理性认识,它影响着感觉的深浅和水平 。感性认识的结果要运用语词 , 运用理性形式来表述 。这就是感性认识中所渗透的理性认识 。
同时,理性中也渗透着感性 。理性认识是在概括大量感性材料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以感性材料为基础的,因此,不论它具有怎样抽象的形式都摆脱不了感性的东西,而且它总是要以语言文字等感性形式作为物质内衣的 。其表现是: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的内容;理性认识要以具有声音和文字的语言、符号形式为手段 。理性思维活动表现为一种语言、符号的操作过程 。思考就是运用语言 。人们在说、写的过程中进行理性思考活动 。理性的指导越自觉,或者说 , 理性渗透越强烈,感性也就越深刻 。所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
诚然,对于认识论的研究来说,区分这两种认识形式、两个认识阶段是必要的、重要的 , 了解它们的实际的认识过程中的互相渗透的情形,是为了防止把它们的区分绝对化 。
三、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和方法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使认识超出对事物的感性直观而深入到事物的内在本质 , 是向不同质的认识阶段过渡 , 是认识过程中的飞跃 。同在其他领域里实现的任何一种飞跃一样,实现有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也是有条件的 。同时,这种认识上的飞跃,作为主体自觉实现的过程 , 又是依赖于一定的必要的方法的 。
首先,实现这个飞跃要有必要的感性材料作为基础 。毛泽东在《实践论》里指出,作为理性认识的基础的感性材料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十分丰富而不是零碎不全 。理性认识是要进行抽象,概括,必须有可靠概括的足够材料 。依据零星的感觉、印象,依据鳞半爪 的感性材料,不足以形成理性的认识 。二是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 。依据道听途说的东西是作不出正确的结论的 。显然,要获得十分丰富并合于实际的感性材料,就要深入实践 , 深入调查 。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是说的没有必要的感性材料作基础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理论结论 。
同时,实现这个飞跃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 。由感性到理性,就是通过大脑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就是毛泽东说的“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世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 , 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这个“改造制作”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是一个对感性材料进行矛盾分析的过程 , 这就必须有科学的辩证思维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运用的逻辑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到具体的方法等 。更具体的思维方法有:比较、分类、类比、统计、理想化等逻辑思维方法 。不会运用这些方法而是要从感性认识上达于理性认识,那是不可能的 。因此,实验和逻辑是认识科学发展的两大基本因素 。实验提供材料,逻辑加工材料 。西方科学近代以来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就是实验和逻辑两大因素的结合 。伽利略开重实验之风气 , 笛卡尔等人重逻辑;二者的结合推动了西方科学的飞速发展 。我们强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实质上就是强调实验和逻辑的结合 。当然,在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中除了逻辑思维方法外,还有非逻辑思维方法 , 如想象、直觉、灵感等 。
总之实现有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就是在获得十分丰富和合于实际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逻辑的思考和创造性的想象 , 形成有概念、判断、推理所构成的理论的体系 。显然,这是一个能动的飞跃过程,它充分体现了认识过程的能动的性质 , 也要求认识的主体充分地发挥自觉的能动性 。只有勤于实践和善于实践,才能在实践中获得十分丰富和合于实际的感性材料;只有勤于思索和善于思索,才能对已经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正确的“改造制作” 。古今中外,一切在科学上有成就、有建树的人,都是充分发挥了自觉的能动性,既勤于和善于思索的人 。
联系实际:在西方哲学史上,曾出现过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经验论”和“唯理论”错误 。
经验论只重视感性认识,轻视理性认识 。经验论有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和唯物主义的经验论 。唯心主义的经验论不仅否认理性认识,而且否认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否认感性经验的客观内容 , 认为经验只是主观的内省体验 。唯物主义的经验论承认感性经验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认为感性经验是唯一可靠的,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或者认为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没有质的区别,理性认识只是对感性认识的分类整理 , 还会增添新的内容 。例如经验主义的著名代表洛克断言:“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性之中”,认为对于事物的普遍性、本质的认识只是理性的产物 , 是空洞的抽象 。这是子牛顿以来在科学领域中的传统观点 。这种狭隘经验论的观点同现代科学和发展越来越不调和 。现代科学研究的领域越来越远离感觉经验所能达到的层次和范围,抽象思维在科学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和意义越来越突出,因而越来越尖锐地暴露出着种经验论的片面性 。我们党的历史上犯过的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的错误,也是类似于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的错误 。它把一时一地的局部经验绝对化,拒绝理论的指导,就是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的道理 。
唯理论只重视理性认识 , 贬低感性认识 。唯理论也有唯心主义唯理论也有唯物主义唯理论的区别 。唯心主义唯理论不仅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而且否认理性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例如笛卡尔就是持这种观点,他认为一种所谓“天赋观念” , 这些观念不是从感觉中得来的,而是生来就有的 。唯物主义唯理论承认人的知识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 , 但认为感性认识是靠不住的,甚至是造成认识上的混乱和错误的原因,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领带于感性认识,人凭借“直觉”就可以把握客观事物 。例如,斯宾诺莎就是持的这种观点,他断言只有凭理性的能力从定义、公理中推论出来的知识才是真实可靠的 。所谓先验论就是唯理论 。它和经验论是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两种不同的形式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犯过的教条主义的错误,就是类似哲学史上的唯理论或先验论的错误,它奉行本本主义,把一般的理论原则绝对化,把理论当作僵死的教条,拒绝对于具体经验的研究,就是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道理 。
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多次出现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 在认识论上就犯了类似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教条主义一切从本本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轻视感性经验 , 拒绝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 。经验主义则满足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把局部经验当成普遍真理,拒绝科学理论的指导 。这两种错误倾向各执一端 。都违背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法 , 曾给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造成巨大损失 。
之所以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因为我们通过实践能够把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更深刻 。
也能够通过实践提高我们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自己的素养 , 所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深入 。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实践经验,并加以总结提高,推动认识不断发展 。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人的主观与客观存在都是物质的,主、客观是认识论上的区别是相对于实践的内外关系的定义 。实践论是基础于唯物论及辩证法两者总体的认识 。
毛泽东的《实践论》强调实践的主客观矛盾发展对于认识及再实践的认识发展过程 。认识上升到理论的指导作用 。在当代以来强调实践的真理标准,其包含真理的发现及检验、实现,见之于客观 。
扩展资料:
实践还具有创造性,它创造出按照自然规律本身无法产生或产生的几率几乎等于零的事物 。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本质上就是创造 。没有创造 , 就不会形成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属人世界 。实践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一起,共同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特征 。
实践是由人发动的同时又是为了人的活动 , 它使人与物的关系由物支配变成人支配物,由此确立了人对自然界的主体地位 。在实践中 , 人按照对事物运动规律的认识去改造事物,把它塑造成适合人占有和利用的形式,充分显示了人的主体能动性 。
同时,人在实践中自觉地把自己和自然界区分开来,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具有发主体意识 。实践的发展,既是人的主体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的主体意识不断提高和弘扬的过程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实践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理解实践也不能正确理解认识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以满足人的需要 。要改变世界必须认识世界 。实践及其发展的需要是认识、知识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动力 。
同时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必须满足实践的需要,为实践服务 。实践提供了认识的可能 。只有实践才能提供认识所必需的信息 。
同时,也只有实践才使人们获得并不断发展对信息加工的能力即思维的能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凡是符合客观的真理性认识,通过实践必然会成功地转化为客观的现实 。
扩展资料:
在哲学史上,“实践”在各种哲学体系中有各自不同的涵义 。例如,中国儒家的哲学就把“修身养性”称之为实践;黑格尔的“实践”是绝对观念发展的一个环节;费尔巴哈的“实践”是饮食起居、商业牟利等活动;实用主义者说的“实践”就是个人被动地应付环境的各种活动 。
唯物主义者马克思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概念引进认识论,明确地指出:实践是认识活动的基础和前提;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 , 这就使认识论在哲学史上发生了从未有的变革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实践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为什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指导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的根本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不断地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 , 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着眼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 。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否正确,就要将主观的认识理论与客观的社会主义建设相对照,看二者是否相符合 。
5.认识能够反作用于实践 。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够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5、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产生的 。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 。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 。
就知识的本源来说,任何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事事都必须去直接经验 。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一个人的多数知识还是来自于间接经验,是从书本和传授中得来的 。
还要指出,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但是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
第二,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去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 。
第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 , 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古代水利工程、建筑、航海、战争等的需要,催生了古代的天文学、数学和力学等自然科学 。
其次,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手段和条件,如经验资料、实验仪器和工具等 。一方面 , 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 , 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 。
最后,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 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一―离开实践的思维一―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
也就是说,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 既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认识的辨证运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