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如下: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由中心到四周的发展过程 。如果把人的身心发展比作是爬楼梯的话,顺序性则指的是从第一台阶到最后一台阶的过程,是从低到高的,是不可逆的,是不可跨越其中某一个阶段的 。
二、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的发展是有不同特点的,根据每个阶段的特点,抓住主要任务 。同样 , 把人的身心发展比作爬楼梯,在每一个阶段所感受到的、所看到的风景是不一样的 。这样只强调某一个阶段的特征就是阶段性 。
三、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指的是速度不一样 ,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同一方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速度不同 。
四、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指的是一方面的缺乏 , 需要用另一方面来进行补偿 。表现为:身身互补和身心互补 。例如:盲人的耳朵灵敏;身残志坚 。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使儿童不至于因某种生理机能的缺陷而严重的阻碍其整体发展水平的实现 。
五、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别差异是在不同层次上存在的 。从个体上看,每个人是有差别的 , 有的人聪明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有的人擅长音乐,有的人擅长体育;从群体上看也是有差别的 。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2、【人的发展的规律性】#默学森的图卡学习笔记
#教育学原理 20
最近看到一代“神童”去世的消息,在感慨他的升起与陨落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教育要顺应规律的重要性 。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顺序性和不可逆性 。
例如,先发展头再发展四肢 , 先发展形象思维再发展抽象思维 。
【教育要求】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相邻年龄阶段具有相似的特点,各阶段具象衔接性
例如人的发展可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等
【教育要求】 针对性、关键期
不同个体发展特点不同
例如不同孩子的性格、认知风格和人格都是不同的
【教育要求】 因材施教
同一个体内 , 身心各方面发展不同步
体现在,同一时期,个人身心发展不同步;不同时期身心发展快慢不同 。
【教育要求】 关键期
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相互联系 , 构成整体 。
【教育要求】 全面发展的教育
💬为什么不能超前教学呢?因为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小孩子抽象思维还没有发展起来,讲过于抽象的奥数知识孩子根本接受不了 。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能动手画图就绝不只靠嘴说 。为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形象的数学知识,学透了才好往抽象思维发展 。
有时不是由于教育孩子太难,而是因为没有抓住人的发展规律 。
_______________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3、人的身心发展有什么规律?人的身心发展特征: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 。
1、顺序性:人的发展是一个有顺序的、持续不断的过程 。
2、阶段性:人的成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
3、不平衡性:个体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发展方面,都具有非等速、非直线的特性 。
4、个别差异性:人的发展的速度、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存在差异 。
扩展资料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但概括起来,不外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方面 。这四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但是,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在生理方面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
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 。不过人的社会实践是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离开人的实践 , 单纯的客观环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和成就 。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 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
而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 , 况且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也只有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能起作用 。
所以说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定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 。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将逐渐增强,人能有目的地去发展自身 。
总之,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 , 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现实;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4、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
1、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例如:注意的发展是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再到有意后注意;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生活中常说的婴儿是三翻六坐七滚八爬 。
启示: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 , 做到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陵节而施”,否则 , 欲速则不达,教育的作用就会受到影响 。能体现循序渐进的俗语:“学不躐等”、“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不陵节而施”、“盈科而后进” 。
2、阶段性:
指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 , 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例如:小学阶段学生是具体形象思维,中学阶段学生是抽象逻辑思维 。
启示: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 , 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
因此,要遵循阶段性就要分段教学 , 不能搞“一锅煮” 。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成人化就是违背了阶段性 。
3、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 。即同一方面不同速 , 例如儿童身高在出生后和青春期长的速度最快 。
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 。即不同方面不同步 。例如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晚 。
启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 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俗语时过然后学, 则勤苦而难成正是体现要适时而教 。
关键期在心理学中又称为敏感期 。关键期最早起源于对动物的研究,起源于劳伦兹对小鸭子的研究 。初二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期,四年级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
4、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例如,盲人的听力比普通人好 。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
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 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例如:司马迁受宫刑后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史记》 。
启示: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例如:俗语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 , 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救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5、个别差异性:
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 。从群体的角度看 , 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 。例如:男性的逻辑能力强于女性,女性的语言表达能力优于男性 。
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 , 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例如:有的人大器晚成 , 有的人聪明早慧 。
启示: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我们常说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父子施教各因其材,时期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都体现因材施教 。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5、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 。
1、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 。拔苗助长、陵节而施等行为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行为 。
2、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
3、不平衡性
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 。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 。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
4、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