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写错了字叫“通假字”,而我们写错字叫“错别字”呢

用我原写的《浅谈通假》来回答此问题吧 。
浅谈通假
所谓通假,即字的通用和假借之并称 。
通用字即同音代替字 。例如《扁鹊见蔡桓公》中有"疾在腠理,汤慰之及也"(见初中《语文》第一册p118)这样一句 。这里用"汤"来代替"烫","汤"就是一个通用字 。"烫"字的意义(用热水焐)叫做"汤"字的通用义 。通用义是字义的组成部分 。通用字无非是用一个同音字去表示另一个同音字的字义 。这似乎就是我们今天所说写别字 。但是,它与今天所说的写别字是不同的 。别字是对正字而言的,本该写某字却写成了另一个字,如把"走投无路″的"投"写成"头" 。通用字却不是这样,通用是当时表示某个意思就是这个字,正如表"用热水焐"这个意思,就写作这个"汤"字 。
一句话,通用字本有其字,写时不写本字而写一本字的同音字(按古音标准,也包括近音字),而假借字是无其字,借用一个字来代替 。假者,借也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请人吃毳(chu i)饭,什么叫毳饭?苏东坡解释说:酒也毛菜也毛饭也毛 。这个″毛",就是南方方言mao(第三声),指没有 。当时表达这个意思没有专字 。毛本义指动物身上的毛,这里借音表义,属假借字 。冇(mao、第三声)是后来人们才造出来的,属于方言字 。
通用字和假借字不好严格区别 。因为有的字原本没有,那时借用一个字来代替,属于假借字 。后来这个字造出来了,文章中再用原借用的字,那就成了通用了 。如《愚公移山》中的"始一反焉"的反,当时"返"字未造出来,就用"反"表"往返",这兩个字便又成通用字 。
今天我们字习文言文,没有必要仔细区辨它是通字或假借字 。可以把们合起来统称为通假字 。学习通假字常识,可以帮助我们读通古文,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现代汉语还在广泛应用的词语 。如"请柬"的"柬,是"简”的通假字,指古时写的竹片,引申为名片、信件等 。"柬"字的本义是分别、挑选 。但是"请柬"这个词里,不能用本字"简",而要写通假字"柬"(约定俗成) 。如果我们不具备一定的通假字常识,生活中很多类似的词语(如"天方夜谭"〔谈〕等)我们都不能理解 。
那么,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怎样识别通假字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识别 。
一、可以从字义上识别
一个有通假字的句子里,有这样一个特点:用通假字来解释,句子的意思就讲不通,而换用被通假字来解释,句意就讲通了 。也就是说通假字与句中的词义有矛盾性,被通假字与句中的词义具有一致性 。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 。""惠"指恩惠,很显然在这里讲不通,集合全文看,"惠"是一个通假字,被通假字是"慧"字 。上述矛盾性与一致性愈明显,通假字愈容易辨认 。
二、从字音上来辩识
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一般应该是同音字 。因此,古时候是同音的,现代仍是同音字 。如《卖炭翁》中"系向牛头充炭直"的"直"通"值,这比较好辨识 。如《触龙说赵太后》中"恃鬻耳"以"鬻”通"粥”,现鬻(yu,三声)和粥(zhou,一声)的音相差很远 。在古代它们的读音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非常接近 。识别这类通假字比较困难,需要有古音知识 。
从字形上辨识 。通假字和被通假字在字形上有的没有联系,如蚤/早,畔/判,矢/屎,惠/慧 。但有一些通假字和被通假字,在声旁上有联糸 。如《愚公移山”"一厝朔东"中"厝"通"措",这两字就有同一声旁"昔" 。《陈涉起义》中"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它们有同一声旁"啇″(d i);另一种是通假字是被通假字的声旁,如《卖炭翁》中"系向牛头充炭直"的"直"通"值"便是如此;还有一种是被通假字是通假字声旁,如《荀子.傻效》:"其衣冠行伪,已同于世俗矣",以"伪"通"为","为"即"伪"的声旁 。这一类极少,辨别较少困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