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辨别通假字还需要注意例证
仅凭孤证就认为某字是通假字常是不可靠的,其字通某字,好些书里都是这样用,便可确定它是通假字 。
例证有同类例证,互通例证,异文例证三类 。
相同的例证多次出现,叫同类例证 。此处甲通乙,另一处乙通甲,这类叫互通例证 。同一个句子中同一个词所用的字不同,如《说文解字》"所"字下引"《诗经*小雅*伐木》"伐木所所"和现在看到的《诗经》作"伐木许许",这就是所谓异文,是确定通假字的根据之一 。
有些通假字的用法古文中常用,通假字与本字有些较固定的搭配 。如罢/疲、蚤/早、畔/叛、反/返、信/申、禽/擒、直/值、蜚/飞、钧/均、矢/屎、许/所、亡/无、跳/逃,等 。学习通假字可先积累这方面的例证,读书时可以随时记下通假字,然后按一定的规律整理归纳异同,这样坚持下去,就会逐渐熟悉文言文中一般的通假字的一般用例了 。
一九九五年七月
古人很谨慎,写作著书字字推敲 。通假字,顾名思义,即:“通用的假字”,即然通用,就是故意为之,不是一个人用,是大家或者是某一地区的人都用的字,约定俗成,大伙公认的 。错别字,则是某人自己用,別人看了不知所云的字 。
古代人由于条件限制,普通话(即官话)没有普及,各地方言不同,同一个字语言不同,为方便理解,写文章用方言写,即通假字,也有的当时是一字多义 。
通假字
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
成因
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的思维却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 。所以,时代越前的文章,通假字越多 。
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 。”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别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
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的,“著之竹帛” 。由于当时背诵者只注于个读音,而选择性地忽略了其字形,不同的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
【为什么古人写错了字叫“通假字”,而我们写错字叫“错别字”呢】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 。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
推荐阅读
- 为什么南瓜不能生吃,乳腺癌为什么不能吃南瓜
- 同是烈酒,伏特加能卖遍全世界,为什么白酒感觉只有中国人喝
- 蟑螂白天会出来吗,蟑螂白天呆在哪里的,为什么晚上才出来呢?
- 为什么狗闻到老虎的气味会害怕
- 小暑吃啥,在农村,小暑为什么要吃黄鳝,小暑黄鳝赛人参是什么说法?
- 球兰花为什么不开花
- 为什么会打雷闪电 原理,下雪的时候为什么不打雷闪电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这首诗到底是写景还是另有深意
- 金桔糖分高吗,甜橙有的比橘子糖分还高,为什么有吃橙子不上火,吃橘子上火这个说法?
- 一束束什么,一束束后面写什么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