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谦称和敬称在今天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谦称和敬称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了 。它的被抛弃大约体现了时代的平等精神 。而它被抛弃的原因,大约就是这个体系之中包含着高低贵贱的等级差别 。
古代的谦称和敬称,体现的是传统文化的精神,谦与敬之别,就是我与人之分 。谦称,是做为主体的自称 。敬称,是称呼别人的 。中国文化从古就有谦逊的美德,所以,凡谦称,大多有卑下之意,大多用,鄙、贱、卑、拙、仆等字 。而敬称大多用贵、尊、令、贤等词 。谦辞与敬辞的使用,就是为了抑己扬人,所以,谦辞和敬辞不能互换混用 。用对了,显得文雅有书卷之气,一旦用错了,就会适得其反 。
【古代的谦称和敬称在今天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从现在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都有被尊重的心里需要,在社交过程中,称呼中适当准确的使用谦辞和敬辞,会让对方感到被尊重的心理满足感,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交效果 。下面大体看看古今的变化 。
我们先从第一人称的我说起 。“我”在古文中,一般用“余”或“予”,但这大约算不上谦辞,算的上谦称的应该是“仆”或“小子” 。比如司马迁《报任安书》:“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 。”其中的“仆”,就是司马迁的谦称,以此自称,有“愿意为你效劳”之意 。另外司马迁还有“小子何敢让焉”,这里的“小子”也是自己,“小子”与“大人”相对,表示自己才疏学浅之意,也是一种谦词 。
不仅是司马迁给朋友写信时以“仆”自称,古代仕大夫,给朋友写信时,许多以仆自称者,比如明朝的张居正,以首辅之尊为下属写信的时候,常常也以仆自称 。表达的是一种私人情谊上的自谦之意 。
第二人称,称呼别人,就要用敬称 。比较常用的,根据社会等级的不同,有“陛下”“殿下”“阁下”和“足下” 。皇帝称陛下,王爷称殿下,公候大臣称阁下,普通人称足下 。其基本意思是相同的,就是“你”比我高,你在我上 。这种称呼,其理论的根源来自《易经》的“天尊地卑” 。在高位者是尊贵的 。自称在下,是以尊对方之意 。
古代伦理关系中的尊卑贵贱一开始并没有道德上的歧视之意 。从陛下到足下的称呼中,可以看出差别 。陛下最尊,离的最远,足下较低,却最亲近 。所以,在中国文化中,卑有亲近之意 。这是尊卑之别 。同样的,贵贱之也,也没有道德上的歧视,贱的不代表是不好的 。比如金子是贵的,物以稀为贵,却不是生活必须 。水和空气,不用花钱,却是离不了的 。因此,古人称妻子为贱内,开始并不是人格上的歧视 。贱有离不开,不可或缺之意 。这个意思,在今天还有表现,比如,一个女人常常被丈夫虐待,却不离婚,就会被人骂做“贱” 。男人也一样 。
最复杂的,当然是第三人称 。这里就因为关系的不同,有了谦称和敬称的不同 。称呼别人,用敬词,称呼自己用谦词 。比如妻子 。问别人的妻子,可以称“令正”或是“尊夫人”,或根据年纪辈份称呼 。令正的“正”,就是内当家之意 。令是美好之意 。称自己的妻子,就不能这样用了 。古代常用的有“贱内”,“拙荆”,“山妻”、“内子”等等 。荆,是荆钗,表示“糟糠之妻不下堂”之意 。“拙”“贱”等,都是自谦之意 。
称呼长辈,谦词也不能太谦,所以,一般用中性词 。比如“家父”“家母”“家严”“家慈”“家君”等等 。而敬辞一般用“令堂”“令尊”或者“令尊大人”“令堂大人”“令兄”“令姐”等等都可以 。“令”是美好的意思 。表示对别人的恭维 。常常看到有人称别人的父母为“你家父”“你家母”,这种称呼大约有点不伦不类,不谦不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