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岳恒山到底在哪里

封龙山是历史上五岳恒山

北岳恒山到底在哪里


音书法师
2019-10-25
一、五岳恒山是走失的孩童不知根,宗亲在石邑;
二、石邑虽小有三关雄镇水旱两码头;恒州虽大就在他的城下;
三、五岳峥嵘,封龙山自己会说话;
四、七座丰碑佐证北岳恒山当之无愧;
五、天灾人祸,恒山,恒山城,石邑城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六、大家都来乘飞龙,让石家庄飞的更高更远;
一、五岳恒山是走失的孩童不知根,宗亲在石邑;
恒山,五岳之名山 。山西浑源有恒山,河北曲阳有恒山,都有传说,都能引经据典 。历史上明清两朝多有争辩,谁是正宗恒山,20世纪80年代成书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载明,自春秋到明朝早期,北岳恒山一直在河北,也曾称常山、大茂山 。明朝后期和清初,恒山才注在山西省浑源,清代顾炎武先生的《北岳辩》尤为突出 。当今梁勇先生《再论北岳恒山地望其历史变迁—兼与王畅同志商榷中》还在争论 。
《大宋重修北岳庙碑铭》也承认“天下之五岳,独有北岳名不著” 。岳有词“不知废于何代,今庙曲阳由唐以来,记刻皆不载废迁之由” 。梁勇感叹:“对历代碑刻文献所载的确凿史实却很少有人关注,这不能不说是比失去北岳恒山更大的一种历史遗憾 。北岳恒山的变迁留给历史一个可悲的笑柄,也给后人太多的人文反思” 。梁勇这句话我非常赞成,“近代以来由于学者们忽略了历史上曲阳政区的变化,使各类书中有关北岳恒山的阐释存在很大的疏漏” 。
《北岳辩》指出,恒山为北岳,专注指为上曲阳 。“三代以上虽无其迹” 。而《史记》云:“常山王有罪迁天子封其弟于真定,以续先王祀 。而已常山为郡,然而五岳在天子之邦 。”汉末丧乱,山道不通,而祭之于此,则不知班氏已先言之,乃孝宣王之诏非汉末也 。唐书“自唐以上征于史者如彼,自唐以下得于碑者如此,于是知北岳之祭于上曲阳也自古然矣” 。
史记常山王三代没有拜过恒山,唐书自唐以前关于恒山的记载没有,大宋碑铭四大名山都有其清楚的历史记载,为独没有北岳恒山这一页,废于何代,更没有从何方废迁之理由,都是因汉末天下之大乱,造成的恒山没有出处这一历史疑案 。
树有根、水有源,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是编造不出来的,浑源、曲阳之五岳恒山,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名不正、言不顺 。五岳恒山你不知道根在何方,说话就没有底气,论述就不那么全面,这叫证据不足,使人就不能信服,胡编乱造总被戳穿,正本清源还历史真相才是正确的世界观 。浑源、曲阳、五岳恒山有传说、有历史记载、有碑文,唐以前都是道听途说,就是有碑、有历史记载也是魏唐开始 。
西汉初刘邦三年公元前二0四年,韩信率汉军从太原至井陉口背水一战大败赵军,追赵军于元氏城南诋水,活捉赵王歇,斩陈余 。从此赵国灭亡,史称泜水之战 。就在当年刘邦得到捷报后,下令在元氏城內设置恒山郡 。下辖周边十八县,公元前一七九年汉文帝刘恒即皇位,为避帝名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这就是常山郡由来 。
宋代科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卷十四中记载:北恒山,今谓大茂山者是也,半属契丹,以大茂山分脊为界,岳祠旧在山下 。石晋之后稍近里,今其地谓之神栅 。
【北岳恒山到底在哪里】《隋书地理志》记载明确,“恒阳(旧指曰上曲阳),后齐去上字,开皇六年改为石邑,七年改曰恒阳,有恒山、有恒阳溪” 。就这本宝贵的隋书地理志明确的告诉我们,也就是公元587年从石邑搬迁到上曲阳,公元588年南北朝时北齐的上曲阳把上字去掉,从此有了曲阳,有了恒阳,有了恒山,有了恒阳溪 。追根溯源曲阳的五岳恒山来自石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