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那些社交圈亲身经历:我断供了(引以为戒)的故事( 二 )



小红书@Syana

小红书@思思
他们自述断供的时间短则几个月 , 长则两年;在资金到位之后都毫无例外地选择了补齐 。
年初的《2021 司法拍卖房行业白皮书》显示 , 全国范围内不动产的挂牌量在两年间由 60.1万套上升到了 75.8 万套 。 增长的 15 万余套不动产里 , 最受大众关注的住宅类法拍房不升反降 。

《2021 司法拍卖房行业白皮书》
为睿学院×海豚选房
大伙手头再紧 , 也会采取短时延期或降价卖房等方式来抵御后续的风险 , 而不是断供等着房子被回收 。
这里指的风险是最糟糕的那种连锁反应:损失唯一住房、首付和已还的房贷;法拍后资不抵债被挂上失信人名单成为老赖一员;个人任职、出行乃至子女上学通通受限 , 各种意义上的祸及家人 。

小红书@小老百姓
自述断供三个月后收到法院传票
自住的唯一一套住房主要用于保障生存 , 在家庭全部资产中本应处在最低的风险等级 。
买房、还贷、转手……中国人将传承了千年的忧患意识紧扣在购买房产的各个环节中 。


小红书@怎么吃都不要再胖的兔小球@动感小黑熊
但打算做得再多也抵不过巨大的外力 , 即便为了供房努力维持着收入 , 这份给全家的保障也可能会随着楼盘的烂尾而化为乌有 。
过去的几十年中 , 我们不止一次见证过楼市崩盘 。
1991 年日本房市的泡沫破裂 , 房价在几个月内下跌过半;1997 年 , 香港股市遭到亚洲金融风暴的波及 , 地产业受到重创 。
香港中原地产高层的黄良升在 2008 年的一次采访中说 ,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 , 全香港断供的人也不到房贷者的3% 。 ”

《创世纪》
“香港人视信用如生命 。 他们把住房看得很重要 , 是他们最后放弃的财产 。 ”
如今在以小红书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用户群中 , 曾经或正在经历断供的人也是极少数 。 多数人并没有直接面临流离失所 , 而是活在担心还不上房贷的惶恐中 。

小红书@奈何明月照沟渠
和断供这个行为相挂勾的任何起因和结果 , 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阶层滑坡 。
那是每一个曾自诩为“新中产”的人 , 都害怕面对的未来 。

《半泽直树》
巴尔扎克笔下的高老头 , 为这种群体性恐惧提供了范本 。
一个住在全公寓最好的套房、日常穿着考究的体面人被一天天掏空 , 潦倒地死在破烂的房间中 。
正是他那两个一心在上流社会立足的女儿一手促成了他的悲剧结局 , 这一点在巴尔扎克的故事中十分明确——远比当代人的复杂困扰要具体得多 。

小红书@海南波波说房
“世界就如一个泥坑 , 尽量呆在高处吧 。 ”眼下的这块地面未必永远是高处 , 在真正下陷之前 , 我们都希望能尽量站得久一些 。
正如博尔赫斯写道:“一个人希望丢失在《一千零一夜》之中 , 一个人知道 , 进入这本书就会忘却自己人生可怜的境遇 。 ”
与冲在恐惧一线的“新中产”相比 , 还没买房的“准中产”们更加不知未来如何 。
【小红书|那些社交圈亲身经历:我断供了(引以为戒)的故事】来源:猪猛猛 侵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