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软件杂志,电脑科普类刊物

如何评价大众软件休刊这件事?

大众软件杂志,电脑科普类刊物


2016 年 12 月 7 日,创刊 21 年有余的超老牌杂志《大众软件》宣布了将于 2017 年无限期休刊的消息 。与消息同时发起的,是在摩点网进行的一次众筹:众筹目标只有区区 6000 元,而众筹回报也仅仅是 2016 年 11 月~12 月的大众软件合刊而已 。然而,这不起眼的众筹在几天之内还是有了显眼的效果 。
随着媒体的缓慢跟进,众筹数额飙升 。不仅有许多人选择掏出 12 块钱买这「最后一本合刊」,也有许多人自发支持 0.9 元快递费,或者白白掏出一些钱不求回报 。这一切被没能在最开始就大张旗鼓报道的各路媒体放在眼里 。于是,各种短新闻在 3、4 天之后铺天盖地,内容无外乎「大软停刊,众筹数额超目标百倍」,标题无外乎冷眼的叹息,评论无外乎时代的眼泪 。
其实参与众筹的每个人或许都会觉得尴尬 。一个停刊众筹搞得热闹非常(截至今日已收获逾 60 万元),似乎让人怀疑大众软件还有活路——然而多数人口中的大众软件停留在「90 年代的大众软件」「我小时候的大众软件」,却鲜有人提及「最近的大众软件」「现在的大众软件」 。可想而知,当「珍贵的」最后一本合刊落到「我小时候」的读者手中时,他们翻动书页的手会在精美的合订本上停留哪怕 5 分钟么?停刊众筹获得绝高的支持,在本质上,消费者消费的是情怀,而非杂志;支持的是停刊,而非大软 。
这或许就是无可奈何的丧事喜报的现实 。内容生产:从腹泻到便秘为什么大软会走到丧事喜报的一步?在围观群众口中,当然要考虑历史的进程——纸媒衰落,杂志完蛋,大软坚持到今天是个奇迹,怎么能算丧事?这话诚然无错 。考虑到大软读者或许是中国最早拥有 PC 和接触互联网的人,他们最早接触到新鲜、实时的海量资讯,抛弃又慢又重又要钱的纸媒,抛弃「启蒙者」大软几乎是情理之中 。
大软做到今天的态度,无疑是值得大赞而特赞的 。但是,在历史的进程之外,围观群众似乎忽略了个人奋斗的因素 。这也不奇怪,客观的时代大家都在经历,主观的大软,绝大多数人可是 5 年、10 年没看过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大软的主观部分出问题,也早已不是一朝一夕了 。时间回溯到 2008 年——彼时门户网站早已林立,博客形态业已成熟,Twitter 和 facebook 崭露头角,甚至国内的微博客饭否都悄悄进入了我们的视线 。
纸媒衰落杂志完蛋的观感和判断在 2008 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时的大软可谓风光得意,不仅没有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反而摇旗猛进宣布了一条扩张消息——从 2009 年开始,大软将要在每月上、下刊之外增发中刊 。增发中刊可不意味着工作量大了一半 。阅读过从 2009 年 1 月开始发行的大软中刊的读者为数还不少,中刊实际上是个页数比上下两刊多的大块头 。
而且中刊的栏目设置也与上下两刊有略微不同,这意味着编辑在采编写的工作以外,要多付出不少脑力和设计 。在杂志眼见衰落的 2008 年,大软有此抉择,实非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而是还对自己的内容和班底有自信——其实有自信也并非神经病和不可理喻,君不见 2016 年的今天还有为数不少的杂志坚挺在书报亭里,说纸媒衰落是没错的,说杂志灭绝未免以偏概全 。
总之,彼时的大软认为,他可以成为留在未来的少数杂志之一 。然而,中刊红红火火地推进两年之后,到了 2011 年左右,大软便无可奈何地显示出疲态 。至于难以为继的原因,我们下文再讲,先看看「疲态」本身吧 。细心的读者(相比于看过早期中刊的读者,到 2011 年仍在阅读大软的读者恐怕不多了)或许会发现一些明显的痕迹:随着排版的升级,美观和护眼的属性被赋予了杂志,然而总感觉内容少了点儿什么;由编辑撰写而非读者来稿的作品越来越多;部分栏目长期大量出现同一作者的作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