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远方怎么祝福,古代人怎么去远方( 二 )


以后的历朝历代都沿袭了秦朝的做法——江山要想坐得住,先修全国高速路 。这种政府主持规划并修建的道路,古代称之为官道,也做传递官方信息的驿道使用 。官道的主干线以都城为核心,向地方最高一级的行政单位和大都市辐射 。干线下面又有若干分支,连接地方上所有的城镇 。以清朝为例,官道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等级是“官马大路”,从都城北京向全国辐射,是通往各大省城的官道干线,这类道路相当于今天的收费高速公路 。
第二等级是“大路”,主要从省城通往该省下辖的各重要城市,类似今天的国道 。第三等级是“小路”,从大路或各重要城市通往下属城镇,相当于今天的省道 。所以,沿着官路走,基本能到达全国各个城镇 。那古人怎么能知道官路的分布和走向呢?靠的也是交通地图,古时候叫作“路程书” 。特别是宋朝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商人要在全国走南闯北,需要有具体的道路指导,各类水陆路程书和地图就应运而生 。
路程书记载主要道路的分布和走向,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明朝时最著名的路程书是《一统路程图记》,它既是一部路程书,也是一部行商指南 。另外,官员进京述职,也需要路程书和地图指导赶路 。据《古杭杂记》记载,宋朝时“驿路有白塔桥,印卖《朝京里程图》,士大夫往临安,必买以批阅” 。使用路程书和地图的时候,要如何识别路线方向正确,不走偏呢?古代的主路两旁都栽有树木,可以以此辨别道路的走向 。
《国语·周语》载:“列树以表道 。”路旁栽树的目的,一是能够方便过往路人庇荫纳凉,二是表明路的走向 。所以,只要沿着规则排列的树木走,基本不会跑偏 。那如何判断走了多远呢?古代的主要官道上,官府会沿途每隔一段距离就建一座驿站 。唐朝时,全国“凡三十里一驿”;宋元两朝,六十里一驿;明朝时,六十里或八十里一驿 。驿站的功能类似于今天的高速公路服务区,里面可以吃饭、住宿、换马等,但只为官府服务 。
尽管一般民众不能享受驿站服务,但可以根据驿站判断行路的距离和此刻所处的位置 。今天我们在高速路上行车时,就可以通过里程牌来判断目的地的距离 。而古代也有类似的“里程碑” 。至少从东汉开始,官道上就已经设置了用于判断距离的“堠” 。堠是一座小土堆,每五里设置一座,当作判断距离的标记,是为古代的“里程碑” 。在岔路口如何判断走哪条路呢?古代也有类似路标的指示牌 。
在湖南邵阳地区,至今还有古代遗留下来的道路指示牌,叫作“挡箭碑” 。“挡箭碑”立于道路交叉口,碑上有字,会标明左走某处、右走某处、前面是哪方、后面是何地 。如果没有路标,最笨的办法就是到路口找人问路,一般重要道路的交叉口都是交通要道,即便没有驿站,也会有人烟 。还需要说明的是,古人出行不太爱走陆路,如果有水路能走,一定不会选择陆路 。
古代的人类是怎么去澳大利亚的?

去远方怎么祝福,古代人怎么去远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澳大利亚不是孤零零在大洋中的夏威夷,它距离其他地方并不远 。澳大利亚与新几内亚最近的托雷斯海峡,只有150公里距离 。而新几内亚根本就和今天的印尼陆地相连,而印尼本来就是南洋的大国,同东南亚所有国家都有紧密的联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大家算算,区区150公里的海路,不要说坐船,今天的游泳健将带上个漂浮物,都可以游泳过去 。
这还是现代,古代就更窄 。冰河世纪的时候海平面比现在低一些,澳大利亚北部与东南亚之间的海峡更窄,只有大概70多公里 。70多公里算不了什么,也就是海南岛琼州海峡的宽度 。而当时那一带土著居民,有很多独木船以及更复杂的大木筏 。当然这不是为了好玩的,主要是为了捕鱼 。大木方是有风帆的,顺风时速可以达到5到10节,也就是差不多1小时10多公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