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政治学会40年,郭定平( 四 )


可见,虽然姚崇为一代名相,职场经验还是欠缺 。后来高力士将玄宗的想法解释给姚崇听,姚崇才释怀 。君臣间发生误会时,调解人很关键,调解得好,君臣间解除误会,成就一段君臣和谐相处的佳话,调解得不好,加深君臣嫌隙,其结果可能会导致贤臣得不到君主的重用,于国不利 。高力士由于“传王言而有度”成就了玄宗“大度”的佳话,此后,明君和贤臣通力合作,造就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
而高力士在众大臣中,也获得了很高的威信,大臣们并没有因为他是宦官而轻视他 。3、顺而不谀,谏而不犯这是说高力士对皇帝的进谏非常注重选择时机,能够表达自己的劝谏的意思,但是又不冒犯皇帝 。唐玄宗登上皇位后,励精图治,唐朝一度出现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但是,此后玄宗逐渐骄奢,重用奸臣,沉溺女色,逐渐不理朝政 。天宝三载(744年)唐玄宗对高力士说:“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高力士从维护李唐政权反对皇权旁落的角度出发说:“天子巡守,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势既成,谁感复议之者 。
”但是,高力士的耿耿忠心遭到了玄宗的训斥,说他“今所敷奏,未会朕心 。”小心谨慎的高力士于是委婉解释说“臣生于夷狄之国,长自升平之代 。一承恩渥,三十余年 。尝愿粉骨碎身,以裨玄化;竭诚尽节 。上答皇慈 。顷缘风疾所侵,遂使言辞舛谬 。今所尘黩(陈述) 。不称天心,合当万死 。”可见,高力士上谏,并不像那些刚正的谏臣一样,皇帝不纳谏,就要死要活,以死相逼,而是顺势而下,当然,这也可以称之为圆滑,毕竟,宦官的职责和外朝言官不同,制度上的规约要求身为宦官的他只要做好侍奉皇帝、皇宫接待等工作即可,所以,那些劝谏皇帝勤政、亲政的做法只能把握时机,适时进谏,一旦龙颜不悦,则要另选佳机 。
他这种以退为进的做法反而收到较好效果———后来,玄宗觉得高力士的话也有道理,还安慰了高力士一番 。“顺而不谀,谏而不犯”,表明高力士是一个既聪明又谨慎的人,这也是他能在玄宗身边五十多年的原因 。军事才能虽然我们难以从有关的宫廷政变记载中看到高力士的军事才能的展现,但我们通过对相关材料的梳理,还是能够发现高力士同样有相当的军事才能 。
高力士自家庭突遭变故,被阉割送入宫中之后,被武则天重点培养,“学业日就,文武不堕,必也射乎 。五善即闲,百发皆中,因是有力士之称 。”可见高力士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太监 。这从下面一件事情也可以看出来,开元二年(714年),玄宗到新丰骊山检阅军队,高力士“扈从车驾,幸三山宫,… …有二雕食鹿,上命取之… …公以一箭受命,双禽已飞,控弦而满月忽开,饮羽而片云徐下… …英主惬心,赞其中隽 。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高力士的射箭技术着实了得 。高力士死后,墓碑有如此记载:“武后故,韦氏窥大宝,已成祸梯 。公实勇进,提剑而起 。扶皇运之中兴,佐大人之利见 。”此碑立于高力士死后十五年,他那时已经失势,说明这碑文是对他客观介绍,而非不实的吹捧 。结语虽然宦官为祸是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高力士也可以说是唐朝首位权力较大的宦官,但他和其他为祸的宦官显著不同之处是,他虽身居显位,并未擅权乱政,而是“传王言而有度,持国柄而无权” 。
竭尽忠心,至诚为上,故而,明朝大思想家李贽给予高力士很高的评价:“高力士真忠臣也,谁谓阉宦无人?” 。在形势波云诡谲、矛盾错综复杂的宫廷中,高力士能够被委以重任,在玄宗身边五十多年,除了他有忠诚、悟性高、聪慧等才能及处世哲学,辅政时能够适时进忠言,善于联络君臣,并能做到“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骄,顺而不谀,谏而不犯”的品质外,还有有“文武不堕、百发皆中”的军事才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