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典故及节日 尘世难逢开口笑下一句是什么


其典故及节日 尘世难逢开口笑下一句是什么


[ 虎娃导读 ] 天高云淡,秋风乍起,黄叶飘零,重阳又至 。诗云“一叶落知天下秋”,古人常将生命轮回与时令往复相比,因春生秋落而叹生命盛衰,对秋日怀有别样情愫,遂演化出独特的重阳佳节 。
重阳,从辟邪到祈寿
一般认为,重阳节俗始于汉朝,成于魏晋 。南朝梁吴均所作《续齐谐记》中记载: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 。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如言,齐家登山 。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 。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
这当然虽然只是古老的传说,但它反映出:重阳节最早起源于人们驱灾辟邪的祈愿 。
九月九日已是深秋,正如苏轼《重九诗》所说,已处“秋冬交”,是气候的转折点,天气将由凉转寒 。从数字来看,《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与月皆逢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数字,它既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指地之极为“九泉”,九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秘数字,同时,九又与“久”同音,寓意健康长久 。从阴阳上来看,此时阳气达到极点,而阳极必变,在阴阳转化之际,未知的灾祸易乘机侵入,所以要有驱灾避祸的举措 。
在古代,我们的先辈只能用时令的天然植物来防病避疫 。就像端午用艾草和菖蒲一样,重阳主要用茱萸和菊花 。
茱萸是茴香科落叶小乔木,香气浓郁,有驱虫除湿逐风邪、治寒热、消积食、利五脏等功用 。西晋周处《风土记》说:“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 。俗以此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锌恶气,而御初寒 。”说明晋代人已佩戴茱萸,认为可以驱邪辟灾,抵御初寒,茱萸因此也被称为“辟邪翁”,成为重阳节的吉祥物之一 。至唐代,茱萸由单纯药用增加上装饰美容、寄托离情、祝颂延年益寿等含义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就反映出茱萸在唐代重阳节俗中的重要地位 。
重阳节前后正是菊花当令之时,很自然菊花就成为重阳节的节花,重阳因此又被称为“菊花节” 。菊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有多方面的医学价值,被视为长寿的吉祥花,有“延龄客”“寿客”“长寿花”等别称,古人云“菊能轻身益气,令人久寿”,《千金方》中说“九月九日取菊花作枕袋枕头,能去头风(偏头痛)、明眼目” 。笔记小说《琅嬛记》里还有食菊升仙的传说:武林人曹子虚,仰慕陶渊明,雅好种菊,各个品种都有 。一日早起,见大黄菊心生一红子,三日竟长成樱桃般大小,邻家女偷偷摘了吃下去,吃完便乘风而去,飞升成仙了 。
赏菊是重阳节的重要活动,陶渊明对重阳赏菊风气的流行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菊花也因此有了“陶菊”“彭泽菊”的雅称 。唐代时期,重阳赏菊的风气依然很流行 。初唐王勃《九日》诗云:“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 。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诗人用风趣的口吻说明了当时重阳赏菊之盛 。
明代李时勉在《九日赏菊诗序》中说他在庭院里种了一些菊花,每到重九,繁英欲吐,秀色可餐,他邀请一些朋友来他家观赏,大家传杯换盏,赋诗抒怀,其乐融融,这是京城士人的赏菊情况 。明代著名文学家张岱在《陶庵梦忆》卷六《菊海》中记述了山东兖州地区的赏菊之风:说兖州张氏邀请他赏菊,他到张氏的园圃一看,一大片空地上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菊花,张岱惊叹道:“真菊海也!”作者进一步介绍说:兖州缙绅家风气袭王府,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肴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 。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 。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 。一家一户而艺菊成海,堪与今之公园媲美 。缙绅之家处处都要点缀上菊花,夜晚还要在菊花间点上蜡烛,渲染出一种别样的观赏气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