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典故及节日 尘世难逢开口笑下一句是什么( 三 )


如果说清明节是“踏青”迎春,重阳节则是“辞青”送秋了 。以什么心态送秋,以什么情调咏重阳呢?中国文人从悲秋中挣脱出来,抖擞起精神,强调重阳的另外一面,在人生的征途上继续登高,珍惜最后一抹夕阳,与黄菊、红叶共抗寒霜 。
经历了艳春和炎夏,到重阳,秋高气爽,天宇朗彻,犹如上了年纪之人,阅历了人生,神清气定 。面临冉冉将至的肃冬,重阳珍惜生机,珍惜生命:入冬前再次呈现大自然的生机,“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垂暮前再度释放生命的辉煌,“莫道桑榆晚,红霞正满天”,这些旋律,在重阳诗词中不断奏出 。与此种心态相融通,除登高和赏菊之外,夕阳红和红叶也成为重阳诗重要的意像 。
晚唐诗人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的乐游原(这正是重阳登高之处),慨叹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以落晖寄寓人生迟暮垂老的伤感,憾恨绵绵 。而诗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则反其恨而达观: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
《晏子春秋》载:“(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临淄)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留恋都城,惧死而泪下沾衣,与李商隐的《乐游原》同调 。杜牧一并反其调:不但“牛山何必独沾衣”,而且“不作登临恨落晖”,而是要“菊花须插满头归” 。后人主张可将李商隐的两句名句颠倒过来:“虽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
辞却迟暮的伤感,再看暮秋重阳,景色也就焕然一新 。韩琦《重九会光化二园》说:“谁言秋色不如春,及到重阳景自新 。”马致远的《秋思》:“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 。”黄、紫、红,色彩鲜新,生机盎然 。
重阳节虽值深秋,但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呼朋引伴,登高望远,赏花酌酒,吟诗作对,岂不乐哉!秋日确可胜春朝!
重阳,尊老敬老爱老
九月初九的“九九”谐音“久久”,众人常借此时祝福老人们健康长寿、平安、幸福 。1989年,国家把重阳节正式定名为“老人节”,为全国的“敬老日” 。
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从舜帝以孝德闻名天下的传说,到汉代将“孝”纳入选拔人才的考核;从唐玄宗李隆基亲注《孝经》,到清康熙皇帝大办“千叟宴”……孝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也写道:“中国文化自家族生活衍来,而非衍自集团 。亲子关系为家族生活核心,一孝字正为其文化所尚之扼要点出 。”他一语道出了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渗透至几千年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是一种民族修养,更是一种文化境界和内化力量 。
我们为什么要敬老?除了传统,敬老也是敬我们自己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古人还说:“莫笑别人老,自己终归老 。”时间对谁都是公平的,总有一天,你也会老去 。也会在重阳这样的日子里,思念已故的亲人,翘首等待着归人,我们终将会发现人生易老天难老,岁月无情是个贼,它会偷走青春、记忆,然后推着我们慢慢地走向生命的终结,我们都会有老去的时候,敬老,就是敬自己 。
敬老爱老不仅仅在物质,更在心意 。从前,车马很远,书信很慢 。如今,高铁很快,视频很简单 。可是一句“工作忙”经常横亘在子女和老人中间,我在工作这头,父母在思念的那头 。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 。”现代人虽已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然而节省一些娱乐、应酬的时间,尽量抽空多陪陪老人,多与他们来聊天,多送上一些关怀和问候,却没有那么难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今年重阳恰逢国庆假期,莫让父母尊长“重阳独酌杯中酒”,我们不妨回家耐心地听听他们的“唠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