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记之而去上一句是什么「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的意思」( 三 )


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写成 。
【乃记之而去上一句是什么「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的意思」】2、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
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芮城、运城一带),柳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 。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 。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文学作品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代表作有《黔之驴》、《捕蛇者说》、《永州八记》及绝句《江雪》等 。
3、赏析: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 。全文193字,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
《小石潭记》第一段共四句话,写作者如何发现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 。作者采用 “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发现小石潭之经过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 。
第一二句着重描述了作者一行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 。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 。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的出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堪称犹抱琵琶半遮面 。
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潭 。真乃是曲径通幽,景象确实不凡 。
这潭完全是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而“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 。
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 。
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所在,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
第二段采用 “定点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突现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 。以静衬动,写潭中小鱼 。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 。这潭中鱼很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怡然不动” 。
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 。由此转为写动 。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 。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 。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鱼触动了作者情怀 。
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 。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是非斗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 。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 。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