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明为什么不被承认 良渚文化是哪个时期在哪里

良渚文明为什么不被承认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 。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250~4150年,在1936年被发现,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遗址分布于太湖地区 。在余杭市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分布着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 。八十年代以来,反山、瑶山、汇观山等高台土冢与祭坛遗址相复合, 。
陶器以黑陶为特色,制作精美,有的甚至涂漆 。良渚文化时期最先进的的陶器制作方式是轮制,黑陶豆盘的形状有圆形和椭圆形 。良渚文化时期炊器大多是鼎 。玉器非常发达,种类有珠、管、璧、璜、琮、蝉 。其中玉琮个体大,高达18~23厘米,上面雕刻圆目兽面纹,工艺精湛,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被誉为「玉琮王」 。形状为内圆外方,与古代的天地相通思想相吻合 。玉器上刻有似神似兽的神人形像和神人兽合一的形像,它们可能是当时人们的崇拜对象 。玉器上的纹饰除神人兽面图像外,其他出现最多的图案是鸟 。
良渚文化的钱山漾一地出土有绢片、丝带和丝线,是中国远古时代最重要的家蚕丝织物 。此外,还发现了许多祭坛遗址,如余杭瑶山遗址发现的祭坛,平面呈方形,从里向外为红土台、灰土围沟和砾石台,外围的边长约20米 。祭坛上一般都有大墓,可能是人们祭祀先祖、天神的地方 。良渚文化时期的食物以水稻为主 。
良渚文化中物质文化十分发达,以鼎、豆、盘、双鼻壶、带流壶、带流杯、尊、簋为典型器,用于祭礼的玉器更为发达,墓葬规格、聚落布局体现出严格的等级差别 。良渚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东到上海,南至钱塘江;西以茅山、天目山为界,北达宁镇地区边缘的长江以南,围绕太湖大致呈三角状,其影响达浙东、浙西南、皖南、华南、山东、苏北等地 。
良渚文化源于崧泽文化,由于北进失利及水患,良渚文化主体很快衰落 。良渚文化中文字和城址已露端倪,从社会形态特征来说,良渚文化第三期已进入原始文明社会 。良渚文化刺激了中原地区原始文明的极大发展,并产生剧变,最终形成了中国繁荣的早期文明,夏商文明礼仪制度中的琮、钺和神人兽面纹即来自良渚文化 。
3、发现和命名
1934年发现浙江吴兴1936年发掘了具有代表性的良渚遗址 。良渚的陶器中有引人注目的黑陶,当时被认为与山东的黑陶相类似,因此,也称作龙山文化 。1939年,有人把龙山文化分为山东沿海、豫北和杭州湾三区,并指出杭州湾区的文化相与山东、河南的有显著区别 。1957年,有人认为浙江的黑陶干后容易褪色,没有标准的蛋壳黑陶,在陶器、石器的形制上有其自身的特点,于1959年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 。现经发掘的重点遗址,还有江苏吴县草鞋山和张陵山、武进寺墩,浙江嘉兴雀幕桥、杭州水田畈,上海市上海县马桥、青浦县福泉山等 。
4、文化特征
良渚文化的陶器,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 。轮制较普遍 。一般器壁较薄,器表以素面磨光的为多,少数有精细的刻划花纹和镂孔 。圈足器、三足器较为盛行 。代表性的器形有鱼鳍形或断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节形把的豆、贯耳壶、大圈足浅腹盘、宽把带流杯等 。琮、璧一类玉器数量之多和工艺之精,为同时代其他文化所未见 。石器磨制精致,新出现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耘田器”、半月形刀、镰和阶形有段锛等器形 。
5、文化分期
良渚文化大体可分为早、晚两期 。早期以钱山漾、张陵山等遗址为代表 。陶器以灰陶为主,也有少量的黑皮陶,器形有鱼鳍形足的鼎、袋足、镂孔豆、贯耳壶、球腹罐、附耳杯、附耳、大口圜底缸等 。晚期以良渚、雀幕桥等遗址为代表 。陶器以泥质黑皮陶较为常见,并有薄胎黑陶,器形有断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节形把的豆、贯耳壶、贯耳罐、侈口圆腹罐、簋、大圈足盘、宽把带流杯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