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评论|“恶搞糖果”打软色情擦边球:别拿恶趣味当创新

打“软色情”的擦边球 , 把“恶趣味”当卖点 , 恰恰是创新不足的表现 。
前不久 , 深圳市的张女士在14岁儿子的床头储物盒里发现了一堆疑似“计生用品”的盒子 , 仔细一看 , 里面装的竟是一种“恶搞糖果” 。 此事报道后 , 引发社会关注和讨论 。 媒体近日调查发现 , 张女士发现的这款“恶搞糖果” , 就是在一些电商平台销售的“套套糖果” , 这类“恶搞糖果”种类不少 , 不少与性有关 , 有的甚至直接是性器官形状 , 售价在几块钱到几十块钱不等 。
多位家长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说 , 对孩子进行适度的性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 但绝不能让孩子生活在性暗示、软色情的环境里 。 网上售卖与性相关的“恶搞糖果玩具” , 不是创新而是恶趣味、低级趣味 , 应该抵制 。
据说这些恶搞糖果不仅在线上火起来 , 在线下也占据了不少网红零食店货架的C位 。 但火起来 , 成为“网红” , 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合理 。 无论是从包装 , 还是从实际造型来看 , 其中不少确实带有强烈的性暗示和软色情嫌疑 。 试想这样的零食被未成年的孩子追捧 , 哪怕是披着“恶搞”的外衣 , 也难免带来不良影响和误导 。 置于家长的角度 , 恐怕没有人愿意孩子从小被这样的“另类”零食所包围 , 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常识 。
值得注意的是 , 这些不走寻常路的网红零食的质量也同样存疑 。 采访人员在一些买家秀的照片中发现 , 此类低俗的所谓恶搞零食包装上 , 往往没有备注生产厂家等信息 。 也就是说 , 其中很多不排除属于“三无”产品 , 其安全卫生状况 , 自然无法不让人担忧 。 其实退一步也不难想象 , 正规的食品生产厂家一般不太可能如此剑走偏锋 。 因此 , 对于这类网红食品的来源 , 执法部门有必要跟踪追溯 。
网络文化、恶搞文化的流行 , 的确催生了很多的新玩法 , 这里面就包括一些零食、玩具的“创新” 。 其中一些往往突破社会对于传统食品、玩具的认知 , 甚至既有的安全监管标准 。 对此 , 当然不必一棍子打死 。 但是 , “恶搞”也好 , 创新也罢 , 有一些最基本的边界 , 还是必须坚持 。 比如 , 公序良俗 。 尤其是面向未成年人的产品 , 务必需要更加注意其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 而把零食做成露骨的涉性商品 , 显然逾越了某种边界 。
也有声音表示 , 这类恶搞零食也是创新 。 但是 , 不是打上创新的标签就能够毫无顾忌 。 要知道 , 就玩具和零食来说 , 不管是包装 , 还是样式 , 创新的范围很广 , 而打“软色情”的擦边球 , 把“恶趣味”当卖点 , 恰恰是创新不足的表现 。 对此 , 拿呵护创新来为此辩护是站不住脚的 。 而严格规范这类“恶搞零食” , 与开展合理的性教育并不存在矛盾 。 殊不知 , 科学的性教育绝对不该是通过这种不分受众和尺度的博眼球方式来实现 。
无论是从公序良俗 , 还是从维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 抑或是从广告法、食品安全法的角度而言 , 这些以恶搞之名而出现的“另类”零食 , 都应该得到及时的规范 , 不能任由其大行其道 。 对此 , 不仅线下监管需要跟进 , 线上平台也应该发挥应有的把关者角色 。 此外 , “恶搞糖果”的出现 , 也提醒如今的家长对孩子的零食、玩具的选择 , 还得多些关注 , 预防孩子“入坑” 。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朱昌俊
编辑 官莉
【玩具|评论|“恶搞糖果”打软色情擦边球:别拿恶趣味当创新】红星评论投稿邮箱 hxpl2020@qq.com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