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VoIP到软交换的蜕变

【从VoIP到软交换的蜕变】
;
还清楚地记得 , 2001年北京嘉里中心举行的VoIP中国年会时那人潮涌动的场景 , VoIP电信运营市场一片火爆!同样的地点 , 同样的主题 , 2002年看到的情景却是会场内寥寥几家参展商互相问寒问暖 。然而今年 , 也许连去年的情景也看不到了 。因为 , VoIP已经渐渐离开了运营商 , 投入企业级用户的怀抱 , 空下的位子 , 何时能让软交换坐稳呢?
长途篇
走过春天的VoIP
有关数据表明 , 今年3月 , 全国IP电话国内通话时长达到173亿分钟 , 同比增长54.1%;国际通话时长达到2.23亿分钟 , 同比增长54.5% 。而同期普通国内长途电话通话时长为128亿分钟 , 同比下降6%;国际电话通话时长为1.04亿分钟 , 同比下降0.8% 。IP电话话务量仍在不断增长 , 并且大大超过了普通长途电话 。
然而 , VoIP设备商们却笑不起来 , 从2002年开始 , 国内VoIP网络的建设忽然减缓 , 国内运营商重新选择传统PSTN设备建设长途电话网络 。除了国际电话外 , 运营商基本没有计划新建或大规模扩容VoIP长途网络 。VoIP设备商们眼里的电信级VoIP应用的春天如北方的春天一般短暂 , 然而迎来的却不是盛夏 。
回顾VoIP在国内的发展 , 1999年VoIP开始在国内大规模推广 , 吉通、联通、网通都推出了IP电话卡业务 。短短的两三年时间 , VoIP就直接威胁到传统长话业务 , 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不甘于自己的份额被蚕食 , 也加入IP电话的大战中来 。其实IP电话占领市场的主要原因很简单 , 就是资费比传统长话要低得多 。
最初的两方面原因直接推动了运营商采用VoIP技术:一是对新技术的崇尚和对未来的憧憬 , 上世纪90年代末期是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发展的顶峰时期 , 对新技术不切实际的狂热追求比比皆是;二是执照问题 , 当时吉通、联通和网通只有VoIP长话的执照 , 不能经营普通长途电话业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 , 上述推动因素已不存在 。
网络泡沫的破灭使运营商更理性的看待新技术 。一项新技术是否能生存甚至替代原有技术 , 要害看两点:首先 , 是否能产生新的收入或者说带来更多收入;其次 , 是否能降低成本 。依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 , VoIP难堪此重负 。
VoIP不能带来新收入
VoIP作为一项新技术能带给设备商和运营商很大的想象空间:新业务层出不穷 , 增值业务可以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 。被谈论了很久的增值业务包括:统一消息(Unified Message)、号码可携带(LNP)、One Number、PC to Phone、Internet Call Waiting、Voice Portal等等 。任何一个VoIP设备商都可以列出多达数十项的功能清单 。这里没有必要对这些功能详述 , 只需要注重这样一个事实:这些功能绝大部分从没有带来过收入 , 有收入的基本上也都是象征性的 。原因有很多 , 有的因为功能技术不成熟;有的因为不符合国内用户的使用习惯;有的则是由于受政策限制 。
事实上 , VoIP设备商所列举的大部分功能在传统智能网上也是可以实现的 , 而且很多VoIP的增值业务实际是通过与SS7信令网互通 , 由传统智能网来提供的 。所以 , 在增值业务上VoIP与PSTN相比没有非凡的优势 , 至少在目前是这样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VoIP仅仅提供了长途旁路业务 。
VoIP不能降低运营成本
VoIP向多网合一的远景迈出了一大步 , 真正把语音和数据集成在一张网里 , 这意味着只需要建设和维护一个网络就可以提供以前多个网络支持的业务 , 建设和运维的成本都降低了 。
VoIP具备语音压缩、带宽统计复用的能力 , 相对于传统PSTN网络带宽利用率更高 , 节约了传输成本 。运营商期待VoIP能大幅降低长途语音成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