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H.248和MGCP等呼叫控制协议规范 , 但每个厂家具体实现的细节不同会造成互通困难 。实施中需要对协议作更具体的规定 。
一定规模的本地网用户数可达数十万 , 终端数量也会达到十万数量级 , 如何治理数量巨大的终端同样是个难题 。由于软交换网络系统中的终端不再像传统语音网络那样 , 仅包括一些物理和电气特性 。相比传统电话网络的终端 , IAD或IP phone还具有很多“智能”特性 , 对它们的治理有更多的要求 , 这包括实现终端加电后的自动业务流程 , 终端的软件升级治理和配置治理 。H.248/MGCP并没有考虑设备的认证问题 , 通常以IP地址或域名作为身份识别 , 这很轻易实现身份伪装 , 达到盗打电话的目的 。除了系统识别终端身份外 , 终端也需要确认系统的身份 , 否则终端也很轻易受到攻击 。
本地软交换电话业务的提供需要一整套的技术规范支持 , 除了H.248/MGCP/SIP等基本呼叫控制协议外 , 大量接口和流程还没有国际规范 , 也没有哪个厂家能有事实标准 。运营商在VoIP上已经有很多教训 , 不能容忍私有的互通接口 。在急于实施的情况下 , 运营商需要协调相关设备商制定企业规范 , 以实现不同厂家设备间的互通 。
承载网络
在IPv6普及之前 , QoS和地址规划问题永远是IP电信网络解不开的结 。
为了解决长途VoIP的QoS和安全问题 , 比较常见的做法就是运营商为VoIP建一个IP专网 。本地软交换就不那么轻易解决了 。本地软交换的目的就是希望利用本地宽带接入的现成资源 , 打破本地固话运营商的垄断 。假如为本地软交换专门建宽带接入 , 成本上则完全没有优势 , 失去意义 , 所以是不现实的 。最好的情况就是宽带接入设计和建设时就考虑本地软交换语音业务的需求 。
本地软交换由于终端数量巨大 , 使用公网地址是不现实的 。软交换不会只覆盖一个城域网 , 要求多个城域网有统一的地址体系 , 实际操作中难度很大 。业务展开后跨IP网互通是不可避免的 , 必然会引入ALG(应用逻辑网关)等专用设备来解决跨网问题 , 增加了软交换系统的复杂性 。
由于数据接入的多样性 , 软交换的用户接入比PSTN会复杂得多 。一个用户可能有好几种接入方式 , 对开通人员和设备的要求比PSTN高 。
OSS
由于接入不同 , 本地软交换的开通流程与PSTN有很大不同 , 开通过程包括系统、网络和终端设备的开通 , 流程将更加复杂 。一套本地软交换系统可能会覆盖整个本地网甚至多个本地网 , 功能上替代了PSTN多个端局 。这使软交换网络的营账计费系统同样会非常复杂 。
终端端口数越多 , 每线成本越低 。部署终端时 , 需要考虑实装率与端口数的关系 , 合理的部署可以大大降低成本 , 这要求强大的资源治理能力 。
用户群定位
由于接入网和IAD供电等原因 , 本地软交换的服务质量现阶段还不能与PSTN相比 。软交换仍然不能很好支持传真业务 。运营商在推广本地软交换时应该搞清高端企业用户是否能接受?推广时作第一线还是第二线?用户是否接受第二部电话机?这些问题在不同的城市会有不同的答案 。
本地软交换系统实施风险大
是否现在要上马本地软交换项目?运营商要慎重考虑 。在国内的环境下 , 竞争运营商想从本地软交换突破 , 与本地固话运营商正面交手难度很大 。目前软交换只能靠低廉的价格抢夺市场 , 但高昂的接入成本、互联互通成本 , 加上设备成本使软交换成本压力很大 。希望宽带上承载语音可以分担宽带接入成本 , 而很多运营商对本地软交换的赢利期望则是假设宽带接入已分担了所有接入成本 。而且普遍的情况是竞争运营商的本地宽带接入规模很小 , 在这种情况下本地软交换电话无法达到规模效应 , 每线成本远高于本地PSTN 。假如运营商和设备商不能有效规避风险 , 长途VoIP的情况会重现 , 本地软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又会回到PSTN上 。
推荐阅读
- 梦见自己生病了 梦见自己生病了寓意到底是啥
- 响尾蛇是从何处发出声音的
- 剑灵长做从考证开始的石碑在哪
- 要是皮草遭遇到了雨水等怎么处理
- 夏天几月份开始热
- 如何练节奏感
- 胡萝卜属于碳水还是蔬菜 胡萝卜到底属于碳水还是蔬菜
- 光遇雨林毕业可以得到什么
- 如何描写父爱
- 买了否冷笑点在哪 买了否冷的笑点到底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