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VoIP到软交换的蜕变( 三 )


本地篇
软交换接手仍待时日
随着下一代网络(NGN)概念的逐渐升温 , 被视为NGN核心的软交换也成为最热门的技术之一 。软交换在概念上与VoIP有根本不同 , VoIP只能算软交换提供的业务之一 。软交换应该是综合的业务平台 , 除了语音外 , 还支持视频、即时消息、游戏和各种数据业务 。
仿佛一夜之间 , 很少有人提起VoIP了 , 因为设备商们已经意识到 , VoIP不再是电信运营商们热衷的词汇 。电信设备商纷纷把自己的VoIP产品更名为软交换 。但是相当一部分设备商仅仅是更换了名称 , 产品的体系结构与软交换差得很远 。
VoIP发展到现在已经没有了新鲜感 , 却往往与廉价、低质联系在一起 。而软交换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 VoIP改头换面成为软交换 , 多多少少也能迎合设备商和运营商的心里需求 。
长途电话市场开放后 , 竞争已比较充分 。随着近几年国内运营商的增加 , 非凡是原中国电信的南北拆分 , 各运营商都开始考虑本地固定电话的竞争 。铜线资源一直是本地固话的天然垄断屏障 , 这几年宽带接入的发展使固话竞争有了可能 。利用软交换在宽带接入网上提供本地固话业务成了热门话题 。运营商和设备商均积极投入进来 , 大部分运营商都进入了本地软交换的测试阶段 , 部分还开始了商用推广 。一切似乎预示着 , 软交换即将骤然掀起一场本地固话市场竞争的革命 。但是实践证实 , 这场革命仍需时日 。
重蹈长途VoIP覆辙?
代表新技术、新方向的软交换 , 能否担当起本地网络通信的重任?在今天 , 部署一个本地的软交换网络 , 是否有重蹈国内长途VoIP覆辙的危险?回答这些问题 , 同样要看本地软交换是否能产生新的收入和降低成本 。
真正的软交换平台是与业务无关的 , 理论上可以有无限的业务扩充性 。尽管前景是美好的 , 但是现实情况则是 , 设备商提供的软交换产品中 , 只有电话业务部分是比较成熟的 。
但是 , 目前主流的软交换产品大多是把传统本地交换机的业务复制过来 , 所提供的业务与PSTN几乎没有区别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广域Centrex业务 。传统交换机的覆盖范围有限 , 通常从几公里到十几公里 。软交换通过IP网络覆盖 , 具有地域无关性 , 很轻易实现跨地域Centrex业务 。
可以认为 , 当前的本地软交换所能提供的业务与PSTN基本相同 。从这个角度上看 , 目前的软交换方案只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接入手段而以 。图1是一个典型的本地软交换系统结构示意图 。

图1 典型本地软交换结构示意图
本地软交换通过中继/信令网关与PSTN互通 , 用户接入终端形式通常有IAD(集成接入设备)和IP phone 。IAD提供普通电话POTS接口 , 容量从单门到几百门 。IAD根据容量可以放置在用户室内、楼道或专用机房里 。IP phone则是直接放置到用户桌面 。终端协议方面通常有H.248/MGCP或SIP , 其中H.248/MGCP比较适于POTS接口的电话业务 , 通常IAD支持这两种协议 。除H.248/MGCP外 , IP phone可能会使用SIP协议以实现一些智能业务 。
本地软交换仅实现PSTN的功能还远远不够 , 本地软交换的部署实施与传统PSTN方式完全不同 。作为一项新技术 , 实施前运营商应慎重考虑 。具体说来本地软交换实施面临以下考验 。
技术规范
从运营商的角度考虑 , 初期可以采用同一个厂家的系统设备 , 待用户规模扩大后再引入其他厂家的系统设备并完成互通测试 。但终端产品从一开始选型就必须考虑引入多家产品 。在现阶段没有一个厂家能够提供全系列的终端产品 , 而且本地软交换系统的主要成本是终端的成本 , 运营商必须选用多家设备商的终端以达到控制终端成本的目的 。选用多个厂家的产品面临互通问题 , 要求不同设备厂商遵从相同的技术规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