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书法醉翁亭记带译文 北宋苏轼草书《醉翁亭记》全文( 三 )


太阳一出来树林中的雾气就消散,烟云聚拢来,山岩就显得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这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 。野花开了,飘来一股清幽的香气,树木清秀挺拔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绿阴,秋高气爽,霜色洁白,水位落的时候就显出了水里的石头,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无穷无尽 。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不间断的,这是滁州人出游 。到溪水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净,山中野味野菜,杂乱地在前面摆开,这是太守举行的酒宴 。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嚷,宾客们(尽情)欢乐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那就是太守喝醉了 。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太守返回,宾客跟随 。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在快乐了 。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的快乐,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就是太守 。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
苏轼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 。出狱后贬黄州 。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 。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为人正直、性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他讲自己书法创作过程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他又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 。他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 。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苏)为第一” 。明董其昌盛赞他“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 。
苏轼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 。”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 。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