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为话题的作文 以书为话题的作文600字初中( 二 )


然后是一年多后 , 在上海城隍庙的一家书店 , 买到了一册《六人》 , 是三联书店“文化生活译丛”中的一本 , 封面上“巴金试译”几个字 , 透露出一代大师的谦逊 。当时仍然处于为意义而迷茫的生命阶段 , 这本德国人写的小书正对胃口 。书中写了六个人物 , 分别是浮士德、唐璜、哈姆雷特、堂吉诃德 , 以及我已经忘记名字的两个人物 , 一位僧侣、一位游吟诗人 , 都是世界文学名著中的主人公 。作者通过描述每个人的性格习惯和生活道路 , 用一种浓郁的抒情笔调 , 探讨了生命的意义 , 很有几分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的意味 。大上海喧嚣纷乱 , 五光十色的街景 , 扰攘匆忙的人流 , 正契合了当时的情感状态 , 为阅读和思考提供了合适的背景氛围 。
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 , 买上一本书 , 并在书的扉页上记下购书的时间和地点 , 曾经是我多年的习惯 , 仿佛今天人们去某处旅游 , 喜欢拍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一样 。但这些文字痕迹的意义 , 完全是属于我自己的 , 借助它们 , 某个记忆中的片段得以复活 。
像这本《成都竹枝词》 , 购于成都热闹繁华的春熙路 。书中收录的诗句跨度长达几百年 , 活泼清新 , 描绘了这座古老都市的年节岁时、风土民俗和百工技艺 , 文字间流溢出的风趣谐谑、优游乐生的气息 , 正是这座城市的精神底色 。这本小开本的《蒙田随笔》 , 是在西安一个叫作小寨的地方买到的 , 收入的文章并不多 , 但作者对人类情感行为的冷峻观察 , 文字间透露出的强大的理性力量 , 足以让我读得入迷 , 因此多年之后作者的全集翻译出版时 , 我第一时间就买到了手 。这本曹聚仁的《万里行记》购于福州西湖公园边 , 一代国学大师渊博丰厚的学养 , 让他得以用文化和历史的双重目光 , 观照每一个履迹所至之处 , 从而有了深刻独到的发现和感悟 , 远非众多浮光掠影的游记散文所能企及 。
自从那次购买《恋歌》后 , 我再次来到桑园是在三年前 。开车驶出京沪高速公路吴桥出口 , 不久便驶入了县城 。到处街道宽广 , 高楼林立 , 没有一丝一毫记忆中的影子 。不曾变化的只有两县交界处的古老大运河 , 但河面也比印象中要狭窄 , 河滩上长满了灌木杂草 , 夹出一道几乎凝滞不动的水流 。只有那一座简陋的水泥桥梁 , 基本还是当年的模样 。
岁月逝水 , 往事云烟 。
这次回家乡 , 是为了办理父亲的后事 。父母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二十年 , 搬来了京城 , 住在我家附近 。父亲可能并不知道 , 是他当年的一番话 , 让我在心中为自己设定了一个朦胧的远方 。
记得在我十一二岁的时候 , 有一天 , 父亲对我提到了作家浩然 。已经记不清楚起因是什么 , 好像是一次作文被老师表扬 , 作为范文油印出来在同年级几个班里散发?父亲很高兴 , 鼓励我好好写 , 说写好了能当作家 , 并举出浩然的例子 。那时正值文化浩劫的年代 , 能读到的文学作品很少 , 父亲也只是一个普通党政干部 , 对文学并没有多少了解 。他提到这位作家 , 是因为浩然在当时可谓是最出名的了 。那个年代的父母们 , 很少会为孩子筹划未来 , 所以父亲的这几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还记得 , 当时全家几口人住在县委家属院一间东西朝向、光线阴暗的平房里 , 和对面人家共用一间过厅兼厨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