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的代表作品书法 赵孟頫的代表作品

纪念赵孟頫逝世700周年专题
——赵孟頫的秋声
秋天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季节,能引发许多思考和怀念 。今年是赵孟頫(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逝世700周年,围绕其人其艺的研究、讨论一直热度不减 。因其身世遭际特殊,内心复杂矛盾、敏感多情的艺术家气质,时时流露于其诗书画中,其中尤以“秋声”为著:其诗状秋景、写秋情;其借古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书杜甫《秋兴诗》、欧阳修《秋声赋》、潘岳《秋兴赋》;其画《鹊华秋色图》描绘秋的清旷高洁……这些独属于赵孟頫的秋天的兴味,成为解读其人其艺的一个剖面 。书法报特邀书法学者、作者以笔墨抒怀,从赵孟頫诗书画中寻绎“秋声” 。

赵孟頫的代表作品书法 赵孟頫的代表作品


赵孟頫的代表作品(赵孟頫的代表作品书法)
——编者
纪念赵孟頫逝世700周年
专题(上)一览
◆一个人的秋愁■朱以撒
◆侧身天地一儒冠■侯军
◆读侯军《天地儒冠歌》有感——兼为赵孟頫逝世七百周年作■陈浩
◆鹊华秋色永驻人间■吴梅影
◆郁郁苍苍写秋声/读赵孟頫行书《秋声赋》卷■王堂兵
◆赵孟頫《汲黯传》临习心得■单公俊
◆“大俗大雅”的坚守——以赵孟頫《湖州妙严寺记》风格创作有感■郭裕文
◆赵管留韵——各地书家以赵体书赵诗,以礼敬700年前的翰墨风雅
一个人的秋愁
■朱以撒
又是一年秋风起 。看了一篇文字,其意是赵孟頫四十多岁经过华山、鹊山,如果待下来不走了,不往大都那边去了,那他的诗风、书风会不会有其他的变化?因为他还有二十多年的时光 。如果一位南方人,他始终呆在南方,对于秋日的景致,感觉还是与北方人有差异的 。秋日的南方依旧万卉殊态,与夏日并无二致 。但北居者已经觉察到秋日的清寒,肆于笔下,成为内在情性的托寄 。南方的四季通常是草木青翠郁郁葱葱的,是北方草木的枯落,使文士迅速展开了秋愁 。
赵孟頫行书杜甫《秋兴诗》卷
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书
规格23.5cm×261.5cm
上海博物馆藏
由于赵孟頫的身份、经历为人所知,围绕他的诗来论说,也就不免从他的身世说起,再说变故后的人生 。这样因人释诗当然不会有错舛,却也没什么自见 。知人论世,似乎都要如此这般结合在一起才算有据可援 。这么一来,赵孟頫的人生也就成了一个大筐,往里边投放即可,譬如紧扣他的人生,把他的人生烙印嵌到诗、文中来解读,那就变得简单教条,索然无味,完全忽略诗、文自身的美感,使人不能有更多的想象,不能产生破坚发奇、无理而妙的意外 。诗文解读是不是都要囿于人生、围绕人生来解读,显然是无一定之规的 。诗无达诂、书无达诂,理应如此 。
文士于春秋两季尤触情性,尤其是秋辞,比春辞明净爽朗,还有一些被秋风吹裂的缝隙,塞满愁绪 。任何一个寻常的文士,在古典的岁月,对于时光的流逝,尤其是消逝了一大半的秋日里,都会自觉地阐发,或深或浅,或长或短,表达对于秋的感慨 。这和现代栖息在高楼林立空间里的人全然不同,他们接触草木,虫鸟,河声岳色,敏感之至 。我们通过悲秋的文辞,看到古人的内部世界的脆弱和复杂,也看到他们在外部世界中的无奈和惆怅——积累了春、夏两季的愁苦,此时逢秋,风起色变,一下迸发出来 。
赵孟頫行书潘岳《闲居赋》(局部)
无书年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作为文士,总是要有一些可感的、可宣泄的契机,秋日至,正其时矣 。它们被文士及时地记录下来,它们可能就是我们平素看不到的,小可怜、小遗憾、小感伤,都因为小而特别饱满 。不必言说诗人身份、地位,只当是一个无名文士寄于世上的一抹痕迹 。不妨说,没有这些痕迹,我们无从比较出今人与古人在面对秋色、品咂秋意、迎迓秋风时的差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