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的代表作品书法 赵孟頫的代表作品( 二 )


记得有一位研究者找了一个很独特的角度,即精神创伤书写,研究英国女作家伍尔芙的作品 。我以为其合理之处在于,人的肉体和内心都是有创伤的,尤其是精神成长过程中,必然有创伤于其中,王羲之有创伤,颜真卿有创伤,苏东坡有创伤 。大创伤、小创伤,不可能是完好无损的 。尽管时日飞逝,有的人的精神成长史很辉煌,忽略了曾经的伤痛,后人也难以还原和再现,但在当时的诗文中,不能不体现出来——对于一位有感即发于笔下的人来说,完全可以溯流寻至 。
人之于创伤,一是隐忍,二是纾解 。如阮籍,算得上隐忍的高手了,很多创伤只能遮掩着不为人所知,让它们烂在肚肠深处,只是感叹:“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如果一位精神创伤的文士,又肯以诗文面对世界,我们还是可以从诗文中看到他是如何释放伤痛,尽管难以化解困境,也于治愈创伤无济于事 。但是它作为宣泄创伤的一种形式,凝聚了他对人生际遇的真切诉求,确实能使读者窥探其中的成因,体验忧思之美 。
赵孟頫行书苏轼《后赤壁赋》卷(局部)
元大德五年(1301年)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对比其他文士来说,赵孟頫的纾解方式可谓比同时代文士丰富 。才华超常,兼精诗文书画,可任意驰遣其中一项,亦可合而为之,多样融通,表达复杂的创伤性意象 。在他如此之多的秋诗中,以伤怀为载体,秋日意象是向下的、向晚的、荒凉的、残破的 。在这里,取《至元壬辰由集贤出知济南暂还吴兴赋诗书怀》诗,就可以梳理出赵孟頫的某一些向往 。
五年京国误蒙恩,乍到江南似梦魂 。
云影时移半山黑,水痕新涨一溪浑 。
宦途久有曼容志,婚娶终寻尚子言 。
政为疏慵无补报,非干高尚慕丘园 。
多病相如已倦游,思归张翰况逢秋 。
鲈鱼莼菜俱无恙,鸿雁稻粱非所求 。
空有丹心依魏阙,又携十口过齐州 。
闲身却羡沙头鹭,飞去飞来百自由 。
这首诗劈头就是怨叹 。一个人京国蒙恩五载,不感激豪荡,反而认为是一个错误 。这是赵孟頫一个无法摆脱的大愁,此后的许多忧愁,真要寻根,都可寻绎于此 。这个死结无从解,日子也就只能这般过下去 。尽管赵孟頫表达了仕途厌倦,疏慵政务,身心如一个多病者那般羸弱,却不能解脱,徒生羡情——想当年晋人张季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乍起,便想起家乡苏州的美味鲈鱼,马上化为行动,弃官回乡了 。而今又是秋风乍起,鲈鱼、莼菜一如既往地鲜美,自己也有张季鹰这般念头,却也只能是念头而已 。真不如一只沙头鹭飞来飞去,一啄一饮,何其自由自在 。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局部)
元元贞元年(1295年)作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个有精神创伤的文士,有时似乎不作痛了,可秋风干裂,还是再一次撕开创口 。这就是一个人在秋天里的现实 。
赵孟頫的不少秋诗,似乎都是在夜里完成的 。一个人长夜无眠,意示着思虑不息,侵入了本该安眠的时段 。这种引导,阅读者相应地想象秋夜里一个文士是如何孤独:“秋风动林叶,夜雨滴池荷 。孤客睡不着,乱蛩鸣更多 。”“徘徊白露下,郁邑谁能知 。”“夜久不能寐,坐来秋意浓 。”“念子已独寐,无人相与言 。”“披衣步中庭,仰视河汉白 。”“隐忧从中来,起视夜何其 。”“雨声滴夜清漏长,朱帘金幕浮新凉 。”“兴逐秋风发,愁随秋夜长 。”如此等等 。一个人在万籁俱寂的秋夜里醒着,坐起来,听着风声雨滴,蛩唧鸟鸣,他的愁思有多少 。愁思说起来是俗世中人都具有的,没有谁可以超脱俗世而蹈虚超逸 。于是各自化解 。有的化解了,有的永远都不能化解,赵孟頫就是这后者,郁积成大 。从另一个角度看,赵孟頫也给后人留下了愁绪中的修辞之美,凄清的、哀婉的、无助的——看不到内心的振作,或者追求,只能循此辙轨继续下去 。当然,他也有开心的秋日,在《秋日即事》中写道:“今日秋色好,天高景不暄 。清飙动林薄,凉意满丘樊……”可惜的是,开怀转眼消逝,愁云弥漫上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