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张文曦
编辑 | 萧奉 晏非
题图 | 《天气预报员》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中国人来说,35岁变成了一个尴尬的年龄节点 。
近年来,一些互联网大厂辞退35岁以上员工的新闻频繁登上热搜 。今年7月,一则“多家北京青旅拒绝接待35岁以上中年人”的新闻,再次将35岁的人群推向了舆论中心 。35岁的中年危机,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情绪——到了35岁的人,开始面对;没到35岁的人,则提前担忧 。
供房、养娃、养老、亲密关系倦怠等问题陆续蔓延到每个现代人身上,甚至连尚未30岁的群体也被迫提前自己的人生议程 。拂拭掉日常表面上的担忧,被掩盖的其实是更深层的心理问题 。
(图/《海边的曼彻斯特》)
崔庆龙是一名心理咨询师 。他从2021年5月开始,在社交平台上持续地分享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上的想法 。慢慢地,越来越多人想要在他分享的内容中获得答案,崔庆龙逐渐成了微博上最热门的心理学博主之一 。
35+岁的中年危机,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心理?东亚人的中年危机究竟从何而来?在这个“大家都有病”、普遍性倦怠的时代,我们又该如何摆脱无力感?带着这些问题,新周刊和崔庆龙聊了聊 。
忍耐一切,是东亚人中年危机的开始
新周刊 :对于中国社会来说,35岁似乎是一道分水岭:跨过了35岁的坎,你就应当是世俗意义上成功的、得体的 。而事实上,35岁的人们常常过得如履薄冰:担心被裁,还要承担家庭压力 。从表面上看,35岁的中年危机似乎是由现实因素撬动的,但从心理学更深层次来解读的话,中年危机究竟是由什么导致的呢?
【没到30岁的人,怎么也开始中年危机了?】崔庆龙 :一定是先有了像企业裁员、裁员后难就业、家庭经济陷入困境、身体状况变差等这类具体的事件作为前提,中年危机才开始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慢慢地,大家好像越来越认同“人在这个年纪就会遭遇各种危机”的观念,这就是社会意识逐渐建构起来的过程 。
所以,一方面是现实的、客观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大家越来越认同“35岁的人会更动荡”的观念 。它会让人们对这个年龄有特别的感受,好像35岁就是一条分界线,它“天然”地将人分化成了两个群体 。
(图/《海边的曼彻斯特》)
其实人类意识最微妙的就是这一点,社会上一旦形成某种共识,它就会变成一种真实存在的力量 。人们遭遇的现实,逐渐就会变成更多人对于现实的预期,预期的力量足够大以后,就会变成一种客观的真实 。这个现象在经济学中也有体现 。
新周刊 :在以儒家文化为根源的东亚社会,家庭和集体的规训构建了东亚的文化范式 。在长期受到压抑的情况下,人们变得拧巴、内卷 。结合东亚社会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东亚社会的人们更可能遭遇怎样的中年危机?
崔庆龙 :中年危机可能存在于所有经济下行的国家或者社会环境里,但是它会因为文化而有所差异 。
东亚的特点是什么?我认为是个人的意义要后置于外部的期待 。无论那个期待是源自父母、家庭,还是公司,或者外人的目光,你的自我身份认同都建立在他人认同的基础之上 。一旦外部的认同获取失败了,一个人就会失去精神上的立足之地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一旦脱离这套游戏规则,就立刻陷入了躺平状态,因为行动的意义被抽离了 。
东亚的中年危机经常体现为:你已经感觉到不适、疲惫、劳累、痛苦,想要为自己考虑,但此时,很多人内心马上浮现出一种“我要为了家庭、孩子、老人、婚姻继续忍耐”的想法 。东亚人很早就从骨子里遵循的一套东西,会反过来去压制和对冲想要照顾自己、想要为自己做些什么的冲动 。
推荐阅读
- 烤馒头片的酱
- 科技小制作的制作不倒翁
- 科目三最笨的人能练多久能考试
- 科目二如何修边距
- 谍战深海之惊蛰中骆驼是谁 深海谍战之惊蛰骆驼的扮演者
- 青团吃冷的还是热的
- 将夜最终实力排名 将夜中最全的境界排行榜
-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 科目二可以作弊吗
- 科比的所有荣誉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