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简介及概要艺术特点 《庄子》简介及概要( 三 )


老子被道教尊为教主,《道德真经》(即《老子》)一书是道教的原始经典 。但随着道教的发展,道教理论需要建立起完整的体系和完善的教义 , 而《老子》五千文过于简略,一些思想语焉不详,缺乏细致的阐述 , 语言也较为玄奥 。相比之下,内容丰富、阐述细致、语言生动的《南华真经》(即《庄子》)对于道教的影响,实际上比《老子》更大 。

  • 庄子与中国佛教
佛教早期在中国的传播 , 很大程度上依附于老庄思想 。东汉初年,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但在很长时期内,佛教中那些精致、思辨的哲理很难被中国人所理解和接受 。在沉寂一两百年后,直到魏晋玄学大盛,佛教才随之在中国活跃起来 。玄学盛行,老庄思想大行其道,为佛教在中国的立足和发展提供了文化土壤 。尤其是庄子思想 , 成为人们理解、消化佛家思想的重要媒介 。
在佛经的“格义”中,高僧们往往要借用老庄的术语来翻译、阐释佛家思想 。比如,佛教的“空”和老庄的“无”颇为相近,于是“空”往往被译作“无” 。在初期的汉译佛经中,“菩提”被译作“道” , “真如”被译作“本无”,“涅槃”被译作“无为” , “般若”被译作“大明”,“沙门”被译作“道人”等等,皆是以道家术语解释佛家典籍 。
由于佛教与老庄思想具有许多内在的相通之处,佛经教义可以依附于老庄思想而传播 , 一些僧人便借用老庄思想宣扬佛法 。而在这一过程中,亦有僧人由此成为精通老庄思想的高僧 。
例如东晋著名高僧僧肇 , 《高僧传·僧肇传》说他“志好玄微,每以《庄》《老》为心要 。”他的著作《肇论》中有“三论”,即《物不迁论》《不真空论》和《般若无知论》 。这“三论”,都受到庄子思想的启发 。《物不迁论》中的“物不迁”一词 , 就是由《庄子》而来的 。《不真空论》的思想,是以庄子思想为基础的 。僧肇认为天地万物不是真正的存在,但也不是真正的不存在,即所谓“非有非真有 , 非无非真无” 。他说万物“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 。”他的“幻化人”,与《庄子·齐物论》所描写“梦中人”一样,都既不是真正的存在,也不是真正的不存在 。《般若无知论》强调般若智慧(佛家智慧)与世俗智慧不同,般若不以现实世界为认识对象,“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 。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 。故经云:圣心无所知,无所不知” 。《庄子·知北游》说:“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僧肇的“般若之知”,与庄子的“无知之知”和“不知之知”是相通的 。他们都将知识分为“真知”和“俗识” , 都认为如果让世俗之知充塞心田,便无法获得“真知” 。在这里,庄子思想对僧肇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
东晋高僧慧远,同样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 。据《高僧传·释慧远传》记载,慧远早年精通老庄思想 。他二十一岁皈依佛门,师事道安学习佛法 。道安在他的弟子中,破例允许慧远看佛经以外的书籍 。慧远因聪慧过人,二十四岁时就能够宣讲佛法 。当人们对道安所阐发的佛教教义不能理解时,慧远往往借助《庄子》的思想来解释,让众人理解佛法 。例如在阐释佛经关于灵魂不灭的说法时,慧远就援引庄子思想宣扬“神不灭论” 。《庄子·养生主》中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浸裹着油脂(指)的柴薪可以燃尽,但火种却不会熄灭,它可以传之无穷 。这就是“薪尽火传” 。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则说:“火之传于薪 , 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 。”正如火可以通过不同的柴薪之间的传递而不绝,人的精神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形体之间的传递而不绝,因此“灵魂不灭” 。慧远的“薪火之喻” , 显然是对庄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