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是什么时期的文字发展而来 小篆是什么时期的文字


小篆是什么时期的文字发展而来 小篆是什么时期的文字


《泰山刻石》二玄社出版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 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在文字方面,经李斯等人建议,遂以秦国现行文字——小篆为标准,作为当时的官方文字 。现存最早的小篆就是当时秦始皇巡视全国时在各地竖立的传为李斯所书的刻石,如《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会稽刻石》、《峄山刻石》等为代表 。由于秦代篆书十分成熟和鼎盛,已经达到了一个完美的高度和极限,使之在以后的汉代直至隋朝都一直式微 , 汉代仅见的篆书作品很少,如《袁安碑》、《袁敞碑》、三国·吴《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这样的局面,一直到了唐代,可以说是篆书的复兴时期,著名书法家李阳冰继承李斯篆法而兼有改变,他的主要代表作有:《般若台铭》、《城隍庙记》、《栖先茔记》、《三坟记》等 。对比李斯和李阳冰的篆书风格,可以看出来李斯篆书主要表现为整齐划一、沉着端庄 , 用笔藏锋圆转、横平竖直、纵向取势、体形长方,极尽规范工整之能事,表现了一种端严整饰的意蕴 。从李阳冰的《般若台铭》可知其线条处理尽管还是李斯遗风,但不再是“玉箸拱垂”,而是在均匀中透出局部的错落与夸张,特别是在风格表现上,一改李斯小篆的温润恬静之风,表显的大气磅礴 。唐代之后 , 篆书历经宋元明三朝没落 , 直到清初 , 小篆的发展仍难突破“二李”风格 。随着碑学的兴起 , 清代出现了诸多重碑抑帖的书学理论,这些书学理论既有较高的审美水准和理论深度,又具备相当可观的数量 , 为篆书在清代的复兴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清代篆书创作从以王澍为代表的学者型书家“承前”,到以邓石如为代表的创新型书家“中兴”,实现了创作和理论方面的双突破 。邓石如开辟了一条篆书艺术的创新之路,为后来的吴熙载、杨沂孙、赵之谦、吴昌硕等篆书家指引了方向 。由此 , 清代晚期的篆书发展进入了全面复兴和繁荣的时代 。
小篆是什么时期的文字发展而来 小篆是什么时期的文字


《峄山碑》又称《峄山刻石》,为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率群臣东巡 , 登峄山(今山东邹县东南),丞相李斯等颂秦德而立 , 歌颂秦始皇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 。此碑为秦始皇刻石之始,前为始皇诏,144字 。“皇帝曰”以后为秦二世诏 , 79字,字略小 。《峄山碑》久佚,唐时已不传 。今传者皆摹刻本,有7种:长安本、绍兴本、浦江郑氏本、应天府学本、青社本、蜀本、邹县本,其中公认为长安本最好 。长安本为宋人郑文宝得其师徐铉所藏佳本于宋代淳化四年(993)重刻于长安 , 此碑现存西安碑林 。圆首方座,通高218厘米,宽84厘米 。小篆书,两面刻字 。虽为复刻,但犹存秦篆遗意 。
《峄山碑》为李斯所书,此碑用笔单纯齐一,藏锋逆入,圆起圆收 , 转角处都呈弧形,无外拓之笔 。结字对称均衡,又强调在对称中求变化,有一种图案花纹似的装饰美,符合黄金分割的法则,章法秩序井然,具有节奏韵律感 。秦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改造、演变而成的,受《石鼓文》、《秦公钟》的影响较大,形取长方,更为线条化 。《峄山碑》构图整齐 , 婉转通畅,成为篆书的规范化和定型化代表,规矩森严 , 缺少变化 , 过分追求对称和均衡,而失去艺术趣味 。清人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力求变法 , 方圆兼施,结体多,才使篆书出了新意 。我们学习小篆书,可从《峄山碑》入手,先求严谨规矩,等掌握书写方法之后 , 可临习清人的流派篆书,方能随运变化,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