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歌鸫的叫声 欧歌鸫


欧歌鸫的叫声 欧歌鸫


“观鸟”一词,似乎默认了我们只能用眼睛来捕捉鸟儿的踪迹、观察鸟儿的体态、甄别鸟儿的羽毛、最后分辨鸟儿的种类 。但这却让人忽视了鸟儿另一大重要的特征——啁啾鸟鸣 。
正如《聆听》一书的作者西蒙·巴恩斯所言,也许在文字尚未出现之前 , 人们也曾把听觉“看作”是最重要的感官,而这恰恰解释了听鸟带给我们的愉悦:它使我们摆脱被规训的自我,把我们带回听觉和视觉同等重要的时代,学着像用眼睛观察自然那样去聆听自然 。
人们通常觉得“观鸟”(包括“听鸟”)就是找到一只鸟→认出它→再找下一只的过程 。但实际上,观鸟是为了透过鸟类来了解世界 。用耳朵辨认出了鸟类的种属,还可以继续聆听 。你会察觉,每只鸟都有自己的口音,有自己的曲库,有自己的音乐癖好 , 有自己的练习技巧 。这隐隐暗示着这只歌唱的鸟儿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而不仅仅是它所属种群的普通一员 。
欢迎来到鸟儿鸣唱的世界 。
本文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8月27日专题《观鸟:隐秘的智慧与角落》 。
季节的终章与序曲
从某种程度上说 , 观察自然是为了感知时间和空间,而聆听鸟鸣,尤其能让人感受到四时流转、季节变迁 。
在四季相对分明的地区 , 鸟儿的歌声通常在冬末开始酝酿 。随着冬至过后白昼逐渐变长,鸟儿大脑上部的松果体感受到了明暗周期的变化,压抑已久的性器官随着春天的到来开始发育,吸引异性的歌声也随之响起 。
大多数鸟类的鸣啭,会从2月份一直持续到6月 。随着气候变暖,一些鸟类甚至在12月就迫不及待地要用欢唱迎接春天 。春季4、5月是鸣啭的极盛期 , 在百花齐放的同时伴着百鸟齐鸣 。而盛夏时节 , 鸟儿相对沉寂 , 等到秋天,留鸟和某些正在迁徙的候鸟才会重新鼎沸起来 。
黄喉蜂虎
春意最浓的时候,茂盛的树林和郊区的花园都可以听见华美纷繁、此起彼伏的鸟鸣 。恕我不能细数鸟鸣的动听 。正如《西布利观鸟指南》一书中作者打趣的那样:用语言来描述鸟类的鸣声总会令人感到黔驴技穷、无计可施,效果也往往如隔靴搔痒,让人意犹未尽,有时甚至旁生枝节 , 使人误解 。就如同人们戏谑品酒时惯用的描述:看着空洞,读着晦涩,写着棘手,品着生硬 。
最直接的方式,还是选择在一个天气晴好的日子 , 亲身走进自然 。不过如此声势浩大的合唱,并不适合初学听鸟的人们入门 。就像一位古典音乐爱好者,想要分辨管弦乐队中的每一件乐器,绝不会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最终章练起 。(当然,分不出每件乐器并不影响人们欣赏交响乐的美妙 , 辨不出每只鸟儿同样可以享受群鸟旖旎的乐章 。)
也许我们可以从冬天开始准备,从聆听独唱学起 。例如我们通过文学作品已熟知的知更鸟(学名欧亚鸲),就会在整个冬日鸣唱 。直到有一天,春日将近,在知更鸟的歌声之外,突然插进了另一首歌曲——声音大得惊人,交替的音符急速迸发 , 通常还跟着一声响亮而强烈的颤音——是鹪鹩加入了乐队 。随后,一只又一只鸟儿将伴着春天的到来加入这场合唱 。
黑枕王鹟
而在某个典型的春光明媚的一天,在日出之前就能听到最早的鸟鸣(可谓“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而在早起的鸟儿中,又再次出现了勤奋的知更鸟的身影) 。等到天色亮起,“黎明大合唱”便在破晓时分拉开了序幕——在英语中 , “Down Chorus”(即“黎明合唱团”)甚至是个特有名词,专门形容清晨的鸟鸣——此后百鸟齐鸣的声浪会让人叹为观止 。当然,对于初学者而言,这不等你方唱罢我方便放肆开嗓的混乱合唱可能让人无所适从,以致一头雾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