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从有人要拉相如去受刑 , 秦王趁机说:“如今杀了相如 , 终归还是得不到宝璧 , 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的交情 , 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 , 放他回到赵国 , 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最终还是在殿堂上隆重地接见了相如 , 大礼完后让他回了国 。
相如回国后 , 赵王认为他是一位有德行、有才能的贤大夫 , 出使诸侯国 , 能做到不辱使命 , 于是封相如为上大夫 。此后秦国并没有把城邑给赵国 , 赵国也始终不给秦国宝璧 。
《廉颇蔺相如列传》赏析廉颇蔺相如列传 , 出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八十一 。
《廉颇蔺相如列传》生动刻画了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赵惠文王等一批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 他们或耿直或忠厚 , 或鲁莽或机智 , 形象鲜明生动 , 令人叹服 。
抓住人物特征 , 人物形象凸现纸上 。司马迁善于抓住人物主要特征进行极力渲染 。如在对事迹颇丰的蔺相如这一形象进行处理时 , 便抓住“智勇”这一特征为核心展开描述 。正如他在本传传末所论赞的:“太史公曰:知死必勇 , 非死者难也 , 处死者难也 。
方蔺相如引璧睨柱 , 及叱秦王左右 , 势不过诛 , 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相如一奋其气 , 威信敌国;退而让颇 , 名重泰山 。其处智勇 , 可谓兼之矣!”在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等事件进行描述时更是紧紧扣住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这一特征 ,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
层层衬染 , 极力蓄势 , 造成人物形象的张势 。司马迁在文中极尽渲染之能事 , 层层蓄势 , 有如大江截流 。如他在文中五次渲染相如操天下大势为己用之睿智:为国纾难 , 利用国际舆论 , 借使秦负曲之势 , 奉璧至秦;秦王得璧不偿城 , 相如以“璧有瑕 , 请指示王”诓得玉璧后 , 抓住秦王贪婪的弱点 , 欲以璧击柱 , 借“秦恐璧破”之势威胁秦王 。
抓住秦国二十余君“不坚明约束”之过 , 借理在我方之势 , 使人怀璧归赵;渑池之会 , 借“五步之内以颈血溅大王”之势 , 逼秦王就范 , 为一击缶;借“赵亦盛设兵以待秦”之势 , 迫使秦不敢动武 。相如勇智 , 已是光彩照人 。
行文至此 , 司马迁笔势陡转:多谋善断、意气风发的蔺相如竟对无理取闹的廉颇一再退忍避让 , 连门客都感到羞愧 。当门客要离开他时 , 才袒露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胸怀 。相如的绝顶智慧和贤相风采凸现在读者的眼前 。
《廉颇蔺相如列传》创作背景廉颇蔺相如列传 , 出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 ,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 司马迁开始了该书创作 , 前后经历了14年 , 才得以完成 。
《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介绍司马迁 , 字子长 , 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 , 约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 。父司马谈 , 历任太史令 。司马谈卒后 , 司马迁继任太史令 。他自幼生活在民间 , 二十岁起游览名山大川 , 考察文物古迹 , 广为搜集史料 , 为他日后撰写《史记》 ,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