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为何要称为“鬼节”

“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 。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 民间的传统观念中,农历七月地府鬼门大开,万鬼都从阴间来到人间,探视亲友子孙、或寻求供奉,直到七月底关闭鬼门时才返回 。作为禁忌,人们很少选择在七月举行结婚、搬家或开幕等喜庆仪式 。而“七月半”则是“鬼月”的高峰,也被称为“中元节”的这个日子 。

中元节为何要称为“鬼节”


中元节:世俗(七月半)、道家(中元节)及佛教(盂兰盆会)的不断融合 古时由于生产能力与认识水平有限,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 。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云:“古者岁四祭 。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 。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 。” “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最初,“秋尝”的日子并不确定,直到后来逐渐固定在农历的七月十五前后,也就是立秋之后的第一个月圆的时候 。此时,秋气新来的阴盛之时,对于祭祀亡灵,是个很好的选择 。
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在中国的兴盛发展史时期,杜牧曾在《江南春》中写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美句 。佛经中有一个“目连救母”的孝义故事,很合深受儒家忠孝观念熏陶的中国民众的口味 。使得本属于佛教内部的佛腊日兴起了盂兰盆会,供佛及僧,祭祀亡灵,以报父母生养抚育慈爱的恩惠 。因佛教文化的融入和盛行,盂兰盆会与“七月半”的尝新祭祖习俗合并,并开始初步确定了七月十五日在中国节日系统中地位 。
中元节为何要称为“鬼节”


中元节则是道教的说法,道教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 。他们是天帝派驻人间的代表,分别在“三元日”为天帝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 。地官所管为地府,所检的重点自然是诸路鬼众了 。所以中元之日,众鬼都要离开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没主的就游荡人间,徘徊在各处找东西吃 。道士们在这一天讲诵经文,为地官庆贺诞辰,为众鬼超度,同时信众们也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早日超生 。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并且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 。
中元节为何要称为“鬼节”


中元节为何要称为“鬼节”? 民间对先祖亡灵的崇拜,与佛教盂兰盆节、道教中元节之间,在精神实质上有很大的相通之处——皆是以奉亲、敬养、普渡为主题 。于是,在受到民间的广泛认同后,佛教与道教在七月十五的仪式逐渐世俗化,融为了民间对亡灵的俗信中难解难分的一部分 。中元节成了一个关于祭亡、祀鬼、解难、赦罪的华夏民俗节日,整个“鬼月”盛大而丰富的民俗事象系统也因之形成 。“七月半”从未获得过“鬼节”的正式称谓,但是以民间的思维去观照,理解为“鬼节”也未尝不可 。
中元节为何要称为“鬼节”


祭鬼:清明与中元都祭祀祖先,但中元这个“鬼节”与清明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但旨在让故去的先人早日解脱超生,而且还顾及孤魂野鬼 。
城隍出巡:城隍老爷出巡的仪仗舆从十分壮观,有活人装扮的皇隶到诸鬼相,还有旗锣队、花灯队、高跷队、彩船队等等,走遍城内的主要街巷,好像是一出声势浩大的阳间阴府时空穿越的戏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