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调李白赏析 李白清平调三首赏析( 三 )


即使李隆基不在乎 , 但李白在乎 , 万一你要是哪根神经搭错 , 突然来个不高兴 , 接不住 。
所以还是隐约含蓄安全 。
再一个疑问:感觉描写得不细腻 , 比喻的比较粗 。
想想 , 李白还是不得已 。
李隆基让李白写花写人 , 花可以随便看 , 但人不行 。如果李白紧盯杨玉环不放 , 一丝不苟 , 相信以李白的功力 , 定能把杨美人比喻的贴切到位 。
同样不行 , 一是不礼貌 , 二是更怕引起李隆基的醋 。如果眼睛不动窝地看 , 比杨玉环放前 , 云、花置后更严重 。
看一眼就拉倒 , 只能粗线条 。
还有 , 李白怎么就想到了“云”?
继续猜:
李白不是风月写手 , 在美女面前可能拘谨 , 尤其是在这2位神仙面前 。不看杨玉环不行 , 多看几眼也不行 , 如此尴尬的状态 , 抬头看天 , 属于不得已加无意识 , 反正我常常这样 。
当时正值晚上 , 不是所有的云彩都清晰 , 但月亮附近的肯定最先入眼 。杨玉环当时穿的衣裳可能明亮艳丽 , 而且裙子的褶皱与李白看到了云彩相似 。
以上所述只是分析李白为什么这么写 , 这1句成为名句与这些基本无关 。
2个“想”字 , 读起来有一种节奏感 , 而且“想” , 是人的主观意念 , 表示人的心理活动 , 有一种亲切感 。再加上“云”、“衣裳”、“花”、“容”这些字的字面都有一种直观的美 。最主要的它是描写女性 , 让人浮想翩翩 。
第1句用曲笔 , 第2句继续曲 。
估计当时李隆基和杨玉环正在亭上 , 倚杆赏花 , 牡丹们在亭下 。
第2句的“春风拂槛”与“露华浓”明显不搭 , “槛”与“露”没有直接关系 。
“拂槛”就是拂杨玉环 , 也就是说 , “槛”代指杨玉环 , 因为此时的杨玉环就在倚槛而立 。
春风吹拂 , 裙角飞扬 , 长发飘然的她 , 此刻一定给了李白较大的视觉冲击 。
仍然不能直写 。
杨玉环的肤色如何?想像应该是白中透红的那种 , 就是透明嫩 。
“露”也不是牡丹的露 , 是指杨玉环的面部娇容 。
倚栏而立 , 在牡丹花的映衬下 , 杨玉环娇艳欲滴 。用“露”字形容很到位 。
人在亭上 , 花在亭下 , 能看清花上的露吗?大概是李白的超级想像 。
“露”后面紧跟一个“华”字形容 , 然后又叠加了一个“浓” 。杨玉环太美了 , 否则李白不会追加这2个字 。
感觉第2句更曲 。
②若非群玉山头见 , 会向瑶台月下逢 。
群玉:仙山名 , 西王母所居处 。会向:当向 。瑶台:传说中的仙境 。
这2句 , 还是曲 。
缺少主语 , 是牡丹花还是杨玉环 , 是谁只有在仙境中才有?
真是难为李白了 。
这首诗 , 一共4句28个字 , 最后这2句意思相近 , 感觉不是惜字如金 , 有点浪费 。
没办法 , 既不能看杨玉环太仔细 , 也不能太直白地展开 , 只能这样 。
唉 , 巧妇难为有米之炊

清平调李白赏析 李白清平调三首赏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