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仍主要是讨论处世之道 。篇内写了许多处世不易和世事多患的故事,希望找到一条最佳途径,而其主要精神仍是虚己、无为 。
全文分为九个部分 。第一部分至“其为道德之乡乎”,写山木无用却能保全和雁不能鸣因而被杀,说明很难找到一条万全的路,最好的办法也只能是役使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浮游于“万物之祖”和“道德之乡” 。这一部分对于揭示篇文题旨最为重要 。第二部分至“其孰能害之”,指出贪图权位必然引起争端,必然带来祸患,唯有“虚己”才能除患避祸 。第三部分至“而况有大塗者乎”,通过赋敛以造钟的故事讽喻不应拘滞于物,真正需要的是顺任自然 。第四部分至“而况人乎”,写孔子在陈、蔡之间被围,说明世途多艰,“削迹捐势”、“不为功名”才是处世之道 。第五部分至“固不待物”,通过孔子和桑雽的对话,进一步提出缘形、率情的主张,即顺应自然去行动,遵从本性去纵情 。第六部分至“此比干之见剖心征也夫”,写庄子的贫困,原因却在于“今处昏上乱相之间” 。第七部分至“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通过孔子被围时的态度,说明圣人身处逆境也能安然顺应 。第八部分至“吾所以不庭也”,借庄子一系列所见喻指人世间总是在不停地争斗中 。余下为第九部分,通过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说明忘形的重要 。
【原文】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1),舍于故人之家(2) 。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3) 。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4)?”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5),故未免乎累 。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6),无誉无訾(7),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8);一上一下(9),以和为量(10),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 。若夫万物之情(11),人伦之传(12),则不然 。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13),尊则議(14),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15)!悲夫!弟子志之(16),其唯道德之乡乎(17)!”
【译文】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 。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没有什么用处 。”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 。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 。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 。”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样对待呢?”
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 。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大道却并非真正与大道相合,所以这样不能免于拘束与劳累 。假如能顺应自然而自由自在地游乐也就不是这样 。没有赞誉没有诋毁,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蜇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滞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顺和作为度量,优游自得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劳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 。至于说到万物的真情,人类的传习,就不是这样的 。有聚合也就有离析,有成功也就有毁败;棱角锐利就会受到挫折,尊显就会受到倾覆,有为就会受到亏损,贤能就会受到谋算,而无能也会受到欺侮,怎么可以一定要偏滞于某一方面呢!可悲啊!弟子们记住了,恐怕还只有归向于自然吧!”
推荐阅读
- 势利鬼吴生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势利鬼吴生文言文阅读答案
- 定风波翻译及原文 定风波原文翻译赏析
- 猪肉颂苏轼原文翻译 猪肉颂苏轼原文赏析
- 与诸子登岘山原文及翻译 与诸子登岘山翻译及赏析
- 读通鉴论原文翻译 读通鉴论原文赏析
- 围炉夜话原文及译文 围炉夜话经典名句分享
- 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 伯牙善鼓琴原文注音版
- 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 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赏析
- 蝶恋花柳永原文赏析 苏轼蝶恋花原文翻译及赏析
- 庄子达生原文及译文 庄子外篇达生原文及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