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讲阳明心学,为何要先提到四书中的《中庸》呢?因为阳明心学的很多思想体系升华于儒家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提前学习《大学》《中庸》,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阳明心学,及在之后的文章也会反复提到 。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
宋、元开始,在明清,《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 。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 。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
山东枣庄:传统文化“上”花灯迎元宵
原文译文:
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
道也者,不可须臾(yú)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xian)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
孔子(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第四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
第五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孔子说:“这个道路大概不行了!”
第六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ěr)言,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推荐阅读
- 诗经木瓜原文及翻译 诗经卫风木瓜的翻译
- 汉书艺文志原文及翻译 汉书艺文志目录分类
-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注释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全诗意思 那人在灯火阑珊处原文解释
- 弟子规谨篇全文及翻译 对弟子规的理解
- 浮生六记原文及译文 浮生六记翻译白话文
- 蛛与蚕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蛛与蚕问答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 五子之歌原文及翻译 五子之歌原文注解及翻译
- 潼关吏原文翻译赏析 杜甫潼关古诗翻译
- 陆绩怀橘文言文翻译 陆绩怀橘原文翻译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