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二十四节气属于阳历( 二 )



公历与汉历的对比公历实质上是一种阳历,最先是古埃及人创立的,其一年取为365日,而精确的回归年长度为365.2422日,相差0.2422日,如果连续4年,就相差0.2422×4=0.9688天,接近1天,但是差0.0312天 。西方人于是硬性规定用"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办法来解决 。
2月多1天,这一年366天,就是闰年 。但对世纪年(如1600,1700,……),只有能被400除尽的才为闰年,这样一来,历年平均长度就可达到365.2425日,接近了回归年的长度 。
一年365日,闰年为366日,那一年12个月怎么分配呢?西方人又硬性规定1、3、5、7、8、10、12月为大月,这7个月有31日,合计217天,4、6、9、11月为小月,这4个月只有30日,合计120天,2月份为28日,于是217+120+28=365天,碰到闰年,2月变为29天,于是变成366天 。
西方人再在圆周理论的基础上,将1天分为24小时,每小时60分钟,每分钟60秒 。于是公历就形成了 。
我们来看看我们的汉历 。汉历,又名农历、夏历、中历、旧历、阴历,它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是一种阴阳合历 。

为什么说二十四节气属于阳历


汉历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的日期作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的平均长度约为29.53059日,月大30日,月小29日 。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与回归年相差11日左右 。为此,通过19年增加7个闰月的办法,即“四分历”来调整,有闰月的年份有13个月,全年约384天 。
为什么说二十四节气属于阳历


为什么说二十四节气属于阳历? 节气就是时节和气候 。“以天文定时候,以物候定气候”是二十四节气的核心内涵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历法独特而伟大的发明 。是华夏民族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历史见证之一 。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
这种划分二十四节气的方法更加科学和合理,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二十四节气与阳历的一年都反映了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一周,所以二十四节气与公历的日期有严格的对应性 。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的独特创造,人们可以依据节气来安排各项农事活动 。
为什么说二十四节气属于阳历


也就是说,在年月确定后,中国人又制定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对应着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反映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反映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月中叫“气”,将只有节,没有气的月份,置为上个月的闰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