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达到【通用5篇】( 二 )


文题中恰当地引用一些名言警句 , 能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 又使作文增加一定的文化底蕴 , 如《前事不忘 , 后事之师》《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淡泊以明志 , 宁静以致远》《生于忧患 , 死于安乐》《直挂云帆济沧海》《少年心事当拿云》《知识就是力量》《走自己的路 , 让别人去说吧》《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做生活的强者》等 。
《前不见古人 , 后不见来者》(“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话题) , 表示对移植记忆的困惑 , 《横看成岭侧成峰》(“答案是丰富多采的”话题) , 《救救孩子》(“素质教育”话题) , 写生活对人的考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关注生活”话题) , 《百年孤独》(“友谊”话题) , 《滴滴香浓 , 意犹未尽》(“亲情”话题) , 《潇潇雨歇》写某件发生于雨后的事件 。
如何达到【通用5篇】二一、深入实地、仔细观察、积累素材 。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要写好景物描写的文章 , 就要学会观察 , 平时积累素材 。 在具体的习作中 , 如果打算写某一处的景物 , 绝不能凭想象 , 应该深入实地 , 仔细观察 , 积累写作素材 。 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 , 我们应向学生渗透一些常见的观察顺序:
(一)、选好角度 , 定点观察 。 定点观察就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进行观察事物的方法 。 运用这种方法 , 首先要选好合适的观察点 , 选取恰当的视觉角度 , 把观察到的景物 , 限制在某一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内 , 对准目标 , 不变位置依据一定的顺序 , 然后再从这一点出发进行观察 。 这种观察法 , 定点定位直接对准画面 , 最适宜于典型环境里的自然景物或风俗人情的描写 , 就好像是摄影拍照的特写镜头一样焦点醒目 。 运用定点观察之后的定点描写 , 可以把景物描写得独具特色 , 个性鲜明 , 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实感 , 留下深刻的印象 。 如在《鸟的天堂》中 , 作者巴金有这样的描述:“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 ,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 , 真是一株大榕树 , 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 枝上又生根 , 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 , 伸进泥土里 。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 , 从远处看 , 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 。 ”“榕树正是茂盛的时期 , 它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 那么多的绿叶 , 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 , 不留一点缝隙 。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 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 这么美丽的南国的树 。 ”作者立足在船头 , 随着船身渐渐逼近的时候 , 目光集中在大榕树的长势上 , 定点对大榕树形态的具体观察 , 看清了这一株奇特的大榕树的真面目 , 枝干“不可计数” , 足见十分茂密;“枝上又生根……直垂到地上 , 伸进泥土里……卧在水面上一般 。 ”观察了大榕树的整体形象;观察了大榕树与众不同的神态美 , “那么多的绿叶” , 不是一片片清晰可辨 , 而是“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 。 这就是作者自始至终把观察的目光定点在大榕树上 , 对榕树的枝、叶、根的形状、颜色、位置进行细致观察 。 然后从外形描写入手 , 浓墨重彩 , 逼真地表现出了榕树的勃勃生机 。
(二)、移步换景 。 在进行观察时 , 观察点不同 , 观察的角度不同 , 所看到的情况也就各不相同 , 得到的感受也就大不一样了 。 正像北宋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写的那样:“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 ”因此在指导学生观察时 , 要让学生使用动点观察法 , 就是连续移动观察位置 , 从不同的观察角度 , 观察同一景物的表现方法 。 动点观察有两层含义:一是观察点要连续不断地移动;二是移动观察点要有顺序 。 这种观察法适合观察正在发展变化着的景物 。 由于作者对景物连续不断深入细致的观察 , 清清楚楚地了解到了景物各方面的不同形态和色彩 , 描写起来就得心应手 , 有话可说了 , 既可描摹景物的形状 , 又可显示景物的神采 , 使景物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 当你来到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 , 最好先看看全景 , 对整体有个初步的印象 , 然后迈开你轻快的脚步 , 向前走去 , 这样随着你脚步的移动 , 眼中的景物在不断变换 , 这就是“移步换景”法 。 如《颐和园》一课 , 作者就以不同的观察点来描写园中的景色:或立足公园大门 , 或驻足万寿山下 , 或站在万寿山上,或立于昆明湖堤岸 , 描绘的是一副副异彩纷呈的图画.颐和园面积宽广 , 作者不能一眼就能把景物看完 , 所以观察点必须移动变化,这样才能细致地描绘出园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