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达到【通用5篇】( 三 )


(三)、抓住描写对象的特点进行观察 。 虽然每处景物都离不开山和水 , 离不开花草树木 , 、虫鱼鸟兽……但是每处景物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 就是同一处景物 , 因季节不同 , 其特征也不一样 。 观察时如果抓不住特点 , 写出来的文章就会千篇一律 , 无法感染读者 。 因此 , 无论是写春花的绚丽 , 还是写秋叶的静美 , 是写江海的波澜壮阔 , 还是写小河的潺潺流水 , 都要认真观察 , 把握它们的特点 , 了解景物的全貌 , 围绕一个中心来写 。 例如:学校的小花园里 , 花香与读书声相伴 , 特点是幽静美丽;操场上有单杠、双杆和篮球场 , 同学们在锻炼身体 , 它的特点是热闹 。 另外有些景物还要一边对比一边观察 , 才会发现这一事物的与众不同之处 。 比如 , 观察树叶 , 如果不对比 , 只盯着一种树叶看 , 你会以为绿就是它的最大特点了 , 可是一比你就会发现 , 松叶如针 , 柳叶如眉 , 枫叶似鸭掌 , 这才是它们真正的特点 。
二、做到“寓情于景” 。
所谓“寓情于景”就是将自己的感受寄托在景物的描写上 。 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的“躯壳”是没有生命力的 。 在景物描写时 , 不仅要写出景物的美好 , 还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 让景物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自然交融 , 浑为一体 。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 给人以极强的感染力 。 例如:在《山雨》一课中 , 作者这样描述:“阳光下 , 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 , 有墨绿、翠绿 , 有淡青、金黄 , 也有火一般的红色 。 在雨中 , 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 , 绿得耀眼 , 绿得透明 。 这清新的绿色在雨雾中流动 , 流进我的眼睛 , 流进我的.心胸 。 ”这段话描写了雨中山林最富魅力的色彩——“绿” , 连用两个“流进”体现了两个层次:这“绿”不光是眼睛看到的 , 更是用心灵感受的 , 突出雨中的“绿”那种让人难以忘却的美 。 通过对山雨色彩美的描述 , 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 。
三、要动静结合 , 以动衬静 , 构成完美的整体 。
静态描写 , 要绘出景物的外形、内涵、色彩和神韵;动态描写 , 要对事物的动作、声响、神态作细致的描绘 , 达到景物传神、生动、鲜活的效果 。 在写景的时候 , 要把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有机结合 , 使景物既有静态的美 , 又有动态的美 , 才能深深地感染读者 。 例如:在《第一场雪》一课中这样写到:“大雪整整下了一夜 。 早晨 , 天放晴了 , 太阳出来了 。 推开门一看 , 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 , 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 , 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 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 , 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靑的松树和柏树 , 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 一阵风吹来 , 树枝轻轻地摇晃 , 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 , 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 , 映着清晨的阳光 , 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 ”这个片段的描写作者就利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活灵活现地写出了雪后的美景 。 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 , 就要求学生既要有静态描写 , 又要有动态描写 , 做到动静结合 , 构成完美的整体 。
四、结合实际、展开联想 。
展开想象是神奇的“鲜活剂” 。 景物大都是静止不动的 , 如果只是把它们的样子描绘出来 , 就会显得干巴巴的 , 空洞无物;如果给它们洒上想象“鲜活剂” , 景物就会立刻呈现出生命的活力 。 例如 , 在《山中访友》一课中 , 作者这样描述:“我*在一棵树山 , 静静地 , 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 。 我脚下长出的根须 , 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 , 胳膊变成树枝 , 血液变成树的汁液 , 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 ”这是作者走进树林 , 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 。 树为人友 , 人和树已融为一体 。 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 , 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意 , 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 又如:在写作时 , 当你写了“荷叶在风中摇曳” , 紧跟着想到“好像美丽的少女在跳舞 。 ”这样写荷叶就跟读者拉近了距离 。 当你看到一捆捆稻谷想象到它们就像一个个扎着辫子的姑娘……这样赋予景物以生命 , 把景物比喻成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 , 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 。 除了用比喻 , 还可以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 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景物描写更加细致、生动、引人入胜 , 给人以美的享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