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吸引了我作文【范文8篇】( 二 )


自从新大王上任以后 , 它带领大家做了许多的好事 , 帮助了许多受伤的小动物 。 从此 , 森林里的小动物过上了平安幸福美满的生活 。
老虎吸引了我作文【范文8篇】三小学生写作技巧:吸引眼球的景色描写 在小学生的写景文章中常常看不到“景” , 文中写的尽是去游玩的路上发生的事 , 或是吃了什么、玩了什么游戏、说了什么话语 。 即使有的写了风景 , 也难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看到的优美的风景 。 因为通篇仅是景物的叙述 。 例如 , 下面两个句子: A、晚秋的天空是澄清的 , 山脚下的高粱成熟了 。 B、晚秋的澄清的天 , 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日光在空中跳动着 , 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摇曳着丰满的穗头 , 好似波动着的红水;而衰黄了的叶片却给田野染上了凋谢的颜色 。 很明显 , 前者是景物叙述 , 后者才是景物描写 。 其实 , 有了具体的描写才算是写景文 。 才能使读者通过你的习作 , 想象画面 , 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 一、写好写景文首先要做到:敞开心灵感受美的细微不同 1、敞开心灵感受美 。 有人说:“小学生们常常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 ”老师也发现在每次学校组织的春、秋游活动中 , 多数学生对玩不玩游乐场、几点到草坪上野餐 , 比能否看到美丽的景色要有兴趣得多 。 而阅读课外书籍多的孩子对美景、花草的盛衰则更为敏感 。 那是因为书籍能将学生对美景的欣赏能力提升起来 , 相对分散他们对游戏、对吃的注意 。 因此 , 借助书籍将心灵敞开就能让你长出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 。 2、感受美景的细微不同 。 来自于阅读、生活、写自己真实感受的作文 , 与背诵摘抄好句子而“凑”出来的作文的不同之处正在于前者能感知并描写出景物的不同之处 。 例如:同样是写海 ,  A、B句作者对景色的观察与表达能力就有差异 。 A、蔚蓝的大海一望无边 , 美丽的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 。 沙滩上有海浪送来的各式贝壳 , 有半圆形的、椭圆形的…… B、中午一层层波浪像巨人在奔跑 , 他追逐着海浪那白色的沫儿向我冲来 。 他越来越大、越来越响、最后一下撞在岩石上 , 浪花四溅、卷走了我的拖鞋、淋湿了我的裤脚 。 傍晚 , 当波浪涌起的时候 , 那映照在浪峰之上的霞光又红又亮 。 它闪动着、滚动着、冲上沙滩 , 追逐着岸上的人们 , 又退尽 。 A句作者眼中的海就是一块蓝色 , 再无海浪、白沫、滚动之分了 。 而B句的作者感受到景物的细微不同 , 能具体地描写出来 。 所以 , 天下的景或物 , 千差万别 , 千姿百态 , 各有自己的特点 。 比如水 , 有的汹涌澎湃 , 有的水平如镜 , 有的流水潺潺 , 有的水波粼粼……关键是要在阅读的基础之上进行细致的观察 。 感受到景色的细微不同才能写得具体生动 。 这样就不会像A句中那样因为写不具体 , 要写那么多样景色凑字数啦! 二、写好写景文其次要做到:抓住那吸引住你眼球的景色细细地把景写动起来 1、抓住那吸引住你眼球的景色细细写 。 看到美丽的溶洞景色 , 漂亮无比的“钟乳石”会吸引住你 。 来到大海边翻滚的海浪会吸引住你 。 走到池塘边 , 美丽的荷花会吸引住你 。 游览玄武湖清凉的湖风会将你的心引向碧波荡漾的湖面 。 你来到一处景物之中 , 必然有一样景色会首先吸引住你的眼球 。 就请你抓住这个景色细细描写 , 写出它的美、写出它的与众不同、写出它吸引你的地方 。 2、将景色写动起来 。 例如:湖水清澈见底 , 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将远处连绵不断的山峰的倒影映照得更加苍翠 。 这时 , 一阵微风吹来 , 刚才水平如镜的湖面 , 立刻泛起了鱼鳞般的波纹 , 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点点银光 , 湖上像撒满了碎银子一样 , 微风一过 , 湖面又恢复了平静 。 这样描写就抓住了景物的变化 , 我们所观察到的景物有时是静止不动的 , 有时是活动变化的 , 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 , 以动衬静 , 以静写动 , 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 因此在写景时做到动静结合能使文章增色不少 。 三、最后 , 写好写景文你或许可以做到:写出自己的心境 记得在一堂语文阅读课上 , 有位老师在教莫泊桑的短篇小说 。 老师让学生找出文中的两处景色描写 。 学生齐答:“第一句:‘在―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 第二句:‘天边仿佛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上钻出来’ 。 ”接着老师又引发同学们的思考两处写景流露出的情感的不同 。 学生答道:“我觉得前者很秀美 , 后者则有些阴森 。 ” “同―处景点 ,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呢?”答案是:“由于心境不同 。 ”“心境有什么不同?”“先是轻快的 。 后是沉重的 。 ”接着 , 教师颇带几分激动地说 , “这是不同的心境造成了作者观察的变化……” 这段阅读课上对文本环境描写的推敲 , 给了我们写作的启示:“物并不是永远是他自己本来的样子 , 他根据观察者的不同心境 , 起着微妙而有趣的变化 , 从而能更好地适应我们写作时展示中心的需要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