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有背起我的行囊【通用9篇】( 三 )


第二天晚上军姿训练 。 刚开始练站立时,倒没有觉得什么,可随着时间的加长,我便开始腰酸腿酸,特别是再加上室内比较热,我的汗真的达到了“如泉涌”的地步,呼吸也愈发急促起来 。 在站了一个小时后,我见有人因身体不适而蹲下休息,有的人因过度劳累而呕吐,甚至还有体格差些的直接晕了过去 。 不一会儿,我前面的人几乎都蹲下了,于是我也想放弃 。 可是突然想到,妈妈在给我准备行囊时,就叮嘱我:去山青营地不是去玩的,而是去磨练意志的,要坚强 。 于是,我咬紧牙关,又站了四十分钟,达到了要求 。
回想去营地前,踌躇满志,精心准备,行囊中放进去很多很多,可真正有用的东西不多,特别是有些东西很有用却没有放进去 。 希望下一次出发 。
歌词有背起我的行囊【通用9篇】五叔叔、阿姨:
你们好,贵刊主办的“家乡美”征文大赛的投稿日期是否过?假若这是最后一篇征文来稿,那么请不要惊讶它的姗姗来迟,因为在我为写这篇游记而去游览了家乡的那处“名景”——龙游石窟之后,我就一直沉迷于石窟留给我的一个个谜团之中,至今无法自拔……
石窟位于县城的东北面约5千米 。 这天早上,我终于乘上一辆出租车,去游览这令我心仪已久,却一直未能成行的神秘处所 。
车子驶上环城路,我透过车窗第一次仔细地端详这生活了近20年的地方 。 龙游县地处浙江西部 。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时,定此处为太末县,至今已有2220年历史 。 照理说,这悠悠古地是应有许多前人的遗迹的,但从前除了曾出土过几把破壶、几只破罐之外,竟无有一点价值的历史遗迹,直到1993年龙游石窟被发现 。
思索间,5千米路程一晃而过 。 下车,在我眼前的是一座小山丘 。 山丘的脚下有座龙头状的入口,进了龙口,也就进了石窟 。 乍一看,入口并不大,宽、高均为2 。 5米左右 。 然而刚迈进一步,站在一号洞的入口时,我惊呆了,仿佛进了另一个天地 。 这是一个巨大的人工开凿的立方体洞窟 。 入口在这个立方体的一个上顶角,一条长长的阶梯顺着一边石壁,由洞口通至洞底 。 我缓步而下,站在洞底,环顾四周,又不禁惊讶于古人的手巧,整个洞窟都是人工开凿而成,但粗犷中随处透出一种美感:石壁上每隔40厘米就是一道水平凿痕,环绕一周而不间断,仿佛是一气凿成 。 在两道水平凿痕之间是与之成75°角的竖直凿痕,两条竖直凿痕之间相距约4厘米,一周环绕下来,三千多条竖直凿痕几乎完全平行,且整个洞窟中十万余条竖直凿痕莫不如此,令人叹为观止 。 但一个石窟为何要开凿得如此美丽?这些漂亮的凿痕是做什么用的?这算是谜团之一吧!
更令人惊讶不已的是石窟中所体现出的古人的智慧 。 石窟顶壁与水平面呈30°角,专家们根据该石窟在山丘中所处的位置,计算出这正是石窟顶壁能承受最大压力的角度 。 整个顶壁面积约900平方米,却只有一根边长约1 。 5米的三角形石柱支撑,而石柱所处的位置恰是顶壁的几何重心 。 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必然的设计?若是偶然的巧合,可二、三、四号洞的石柱也是支在顶壁的重心 。 若是必然的设计,那么在开凿石窟的春秋时期甚至更早,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懂得这些的呢?此谓谜团之二 。
穿过石门,来到二号洞,该洞是对外开放的四个洞窟之中最小的一个,却因为它的石壁上刻着许多楔形文字而最具研究价值 。 这些文字是谁留下的?它想告诉我们什么?至今无解 。 此谓谜团之三 。
再下去是三号洞,洞中存放着一尊石像 。 石像是在石窟中出土的 。 我仔细地打量石像:它与真人等高,着戎装,手持宝剑于地,神色庄重,颇有大将风度 。 他是谁?此谓谜团之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