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地产酒店,酒店能否反哺地产?( 二 )


他认为 , 当前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 , 酒店行业还没有恢复到2019年的盈利水平 , 期待2022年酒店成为新的增长点的可能性并不大 , 等疫情完全控制 , 预计到2023以后酒店才有可能迎来新的增长机会 。
“当下是有实力的企业吸纳优良资产、重新配置有利资产的时机 。 ”周涛称 。
那么 , 地产+酒店模式前进的障碍有哪些?
周涛认为 , 在国内 , 一些地产旗下的酒店 , 在品质、定位等方面出现错配 , 或成为其发展中较大的问题 , 比如在一些三四线城市 , 地产商为了拉动项目的销售 , 可能在不适合的位置建设了高星级酒店 , 但是城市的经济、人口规模并不能支撑酒店的经营 , 就会出现一些五星级酒店REPAR不足400元 。 开发商开发项目、酒店没有错 , 但不一定非要定位为五星级酒店 。
“地产+酒店的项目往往是一大片住宅+酒店 , 这样的话和出行的目的是不匹配的 。 而商业、旅游目的地+酒店的配套 , 才能有更多差旅、协议的客户 。 ”周涛称 。
还有行业人士认为 , 往往在开发酒店时 , 容易更多地考虑酒店的形象 , 就会忽略、功能和效率 , 早前有一则数据表明 , 国内的五星级酒店每房的均摊面积已经达到了175平方米 , 另外挑空的大堂除了消耗更多能源 , 并不会带来过多的盈利 。 反而 , 无噪音、床垫舒适、水压充足、wifi高度、早餐品质才是营造回头客的“五大法宝” 。
03
疫情当前 , 唯有在努力中创造机会
之前了解过一个高星级酒店 , 如前文所言相同的是 , 其建设之初就是作为商业的配套、营造高大上的商业形象 , 虽囿于地理位置 , 但酒店依然在房餐会上拼命吸客 , 才勉强盈亏平衡 。 这样的案例在各地 , 并非少见 。
然而也有一些地产酒店 , 结合自身优势 , 挖掘潜能 。
宝龙酒店集团顾问兼宝龙艺术中心总经理夏国跃就曾公开介绍 , 在2015年酒店就开始尝试让艺术家在酒店里创作 , 每周末当地社区居民还能和艺术家交流 , 每月有会员日举办一些会员活动 , 让客人对酒店有更多的好感 。
经过一年多的运营 , 艺术家留下了很多的作品 , 酒店却成了网红拍照、直播的地方 。 以杭州为例 , 疫情期间 , 很多酒店出租率不到10%的情况下 , 旗下的艺珺酒店出租率始终维持在20%左右 。

酒店应该是一个场景化、空间化的运营商 , 而不是吃和住的服务提供者 。
再比如 , 苏宁酒店充分遵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运营模式 , 通过苏宁易购平台开通苏宁酒店旗舰店为酒店赋能 , 提升酒店经营收入 。 线下在苏宁雅悦酒店开设苏宁极物店 , 针对性挑选适合酒店客群的苏宁极物产品进行陈列展示和售卖 。 门店总经理可以兼极物店店长 , 前台员工可以兼职售货员 , 销售产品可以拿到提成 。 通过这种模式 , 不仅提高了员工的收入 , 又提高了酒店的坪效和人效 。
总结来说 , 过去地产酒店就是配套本身 , 而面对残酷的“内卷”市场 , 地产集团也逐步缓过神来 , 想要盈利 , 高星级酒店的名号并非“神药” , 唯有像上述地产酒店一样 , 务实做内容 , 用特色打动客人;向地产集团内部找资源 , 用已有优势去落地 。
事实上 , 当下那些勇于革新的地产酒店 , 已经放下了高星级酒店自我标榜的“偶像包袱” , 贴近客户需求本身 , 做外卖、承接社区活动等 , 思维方面的转变 , 才是酒店面向更广阔市场的第一步 。
不管酒店何种“出身” , 其发展都离不开把硬件做软 , 把软件做硬 。 当下 , 正直寒冬 , 2022年的市场不论如何 , 春天总会到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