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公积金|粤江浙,哪些城市更“体制内”?

住房公积金|粤江浙,哪些城市更“体制内”?

文章图片


原创 刘晓博
前几天 , 我曾在本号发表了题为《“体制”越强大 , 投资价值越低!》的文章 , 通过各地住房公积金“体制内缴存人数占比” , 分析了哪里的“体制强度”更高 。
有读者留言 , 希望我们发布一下“体制强度”最低的三个省——浙江、江苏和广东各城市的数据 。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 我们查阅了三个省所有地级市的2020年住房公积金年报 , 计算了每个城市的住房公积金“体制内缴存人数占比” 。
所谓“体制内”是指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 。
比如广东省揭阳市的2020年公积金年报中说:
缴存职工中 , 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占58.61% , 国有企业占14.10% , 城镇集体企业占0.62% , 外商投资企业占0.97% , 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占9.11% , 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占0.67% , 灵活就业人员占0.04% , 其他占15.88%;中、低收入占97.96% , 高收入占2.04% 。
这样我们就可以计算出 , 揭阳市住房公积金“体制内缴存人数占比”至少是72.71% 。 公立学校、公立医院也属于“体制内” , 但各地信息披露没有列明它们的归属 , 我们不知道公立学校、公立医院是否计入了“事业单位” , 还是放在了“其他”里 。
一般来说 , 体制内单位都会给在编员工缴纳住房公积金 , 而且比较高;体制外的单位 , 尤其是小微企业 , 缴纳住房公积金的比重比较小 。
三省的统计数据如下:



广东省有21个地市 , 江苏省有13个地市 , 浙江省有11个地市 , 三省一共是45个地市 。
“体制强度”最高的前11个城市里 , 除了徐州之外全部为广东的城市 , 而且基本上都是广东经济欠发达地区 。
这证明了我们之前的结论:经济越落后、产业结构越单一 , “体制强度”越高 。 这些城市基本上呈现出“体制之外无世界”的状态 , 民企、外企不发达 。
“体制强度”最低的城市是苏州 , 不到12% 。 苏州的外企比较发达 , 而外企给员工缴纳住房公积金的比例高于民企 。
“体制强度”较低的城市还有:常州、东莞、深圳、无锡、杭州、佛山、惠州、宁波 。 它们的体制内缴存人数占比 , 都低于四分之一 。
我们认为 , “体制强度”低于33% , 也就是体制内缴存人数占比不超过三分之一的城市 , 其经济、社会结构都是健康的 。
所以 , 表格里扬州及以下的17个城市都是健康的、正常的 。 这17个城市 , 基本上涵盖了三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
有两个城市例外——浙江金华(义乌)和浙江温州 , 它们的体制强度都超过了33% 。
【住房公积金|粤江浙,哪些城市更“体制内”?】这两个城市特殊性在于 , 有大量的自主创业人士 。 这些人倾向于认为“住房公积金”使用起来限制较多 , 他们买房习惯用商业贷款 , 所以普遍没有缴纳住房公积金 。
“体制强度”越低越好吗?
也未必 。
“体制强度”太低 , 说明城市的行政级别低、国企太少 , 经济结构可能过于依赖外资(外企普遍缴纳住房公积金) 。
中国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 , 城市发展机遇跟城市级别、国家规划中的定位密切相关 。
苏州、常州、东莞“体制强度”最低 , 但城市定位也都不高 , 苏州东莞甚至连民航机场都没有 , 即便想建机场也很难获得批准 。
南京、广州、杭州和深圳的结构 , 才是更健康的 。 比如深圳 , 虽然体制强度不到17% , 但全城“体制内”缴存公积金的人数达到了110万(相当于杭州的2倍) , 这说明深圳的“体制内”也是很强大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