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爱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爱情产生的原因

前几天,有位读者给我们留言,诉说对爱情“保质期”的困惑:
“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一没了新鲜感,爱就结束了,可是有些人之间的爱好像却一直存在着 。我希望能有长久的爱,但周围人总告诉我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真的是这样吗?”
很多人可能对“长久的爱”嗤之以鼻,认为随着时间过去,爱最终会消磨殆尽 。但心理学家Nathaniel Brandon并不同意这个看法 。他认为,彼此倾慕、互相依恋的罗曼蒂克之爱能够持久存在,但那需要双方拥有和保持它的重要基础 。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将导读Brandon教授的著作《罗曼蒂克心理学:在一个反罗曼蒂克的时代里》,来谈谈罗曼蒂克之爱的基础是什么,如何选择我们的伴侣,以及这段爱的关系中会遇到怎样的挑战 。

丨爱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爱情产生的原因


丨爱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爱情产生的原因


人和人之间有不同的爱,罗曼蒂克之爱是其中一种 。Brandon教授将其定义为:“人和人之间在精神上、情感上和性方面产生的强烈依恋,它是一方对另一方高度认可的反应 。”(p.3)经历着罗曼蒂克之爱的恋人,会对伴侣有强烈的感情倾慕,有精神上的依恋,并为对方的价值观、外貌等特质感到深深吸引(Brandon教授认为,罗曼蒂克之爱只存在于异性恋关系里,不过我们认为它并不受性取向的局限) 。
尽管可能经历感情挫折,人们仍然有不断去爱、去和另一个人缔结关系的冲动,是因为在罗曼蒂克之爱中,我们体验到了心理可视性,即对一个人内在特质的理解和认可 。
心理可视性是罗曼蒂克之爱的核心和基础 。在一段成功的罗曼蒂克之爱的关系里,双方都能拥有可视体验,都能感到自己的内在自我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接纳 。反之,如果缺乏心理可视性,爱可能无法产生,或是无法长久生存 。
我们需要体验可视,因为它与“认识自我”的基本需求紧密相连 。人们渴望并需要充分、真实、客观地了解自己,来为自己做出合适的选择与行动 。然而,由于我们的内在特质(如性格、心灵、思维过程)并不像外在特质(如外貌、地位、成就)那样明显,且会在不同的情境、时间中发生变化,仅仅通过自身的反思,可能无法足够充分地了解自我 。
因此,我们需要和他人缔结关系,通过a.“主体内容的客体化”和b.“自我意识的外化”两种方式来获得对内在自我的可视:(pp. 63-64)
首先,a. “主体内容的客体化”,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感受“他人眼中的我”来感知我们的内在自我 。我们是他人感知的客体(对象),通过他人注视我们的方式,与我们说话的方式和对待我们的行为,我们得以了解在对方眼里我们拥有什么个性、处于什么情绪状态、拥有何种认知方式,等等 。
如果对方看待我们的观点与我们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认识合拍,并且他们的观点通过行为和话语传递了过来,让我们觉察到,我们就产生了心理上的可视,在对方的行为、话语中体验到了自我的反映:“原来我的内在自我是这样的”、“你看见了我,理解了我” 。此时,对方也就成为我们自我心理的镜子 。
另一种方式是b. 自我意识的外化,即在他人身上看见我们自己 。如果我们遇到一个人,ta的所思、所爱,ta对一些事件和环境的反应与我们相似,我们会觉得对方仿佛“另一个我”,并通过观察ta对世界的反应来感受和理解我们自己:“原来在这种情况下,我可能会这么做” 。
人与人之间的积极互动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可视的体验,但Brandon教授认为,我们在罗曼蒂克爱情中感受到的可视是最强的 。爱促使我们去和被爱的人产生接触和互动(p.50),而在强烈的情感投入和紧密交流中,通过伴侣对我们的反应和/或观察伴侣对世界的反应,我们感受到了顶峰的心理可视性 。最终,爱一个人也就是在对方心里找回了我们自己 。(p.64)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