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正确用法 置之死地而后生( 二 )


从以上可以看出 , 韩信背水列阵而置之死地 , 其主要目的是诱惑敌人离开大本营与汉军决战 , 为小分队偷袭敌人大本营创造机会 。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 , 韩信亦采取了佯装失败的策略 , 进一步吸引赵军倾巢而出 。这一方面充分说明了置之死地只是手段 , 其主要是为后生策略的实现创造机会 , 另一方面亦说明完整的军事策略当中 , 置之死地与后生缺一不可 。身处绝境而只希冀靠求生意志爆发的战斗力取胜的被动求生方式是不可取的 , 采用与置之死地配套的求生策略以主动求生 , 这才是该战法的核心 。

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正确用法 置之死地而后生


韩信背水一战
四、使用该战法的注意事项《孙子兵法·九地篇》有云: “能愚士卒之耳目 , 使之无知” , 强调的是对于作战计划的保密 , 即士卒只清楚自己的任务 , 而统帅则要掌握全局 。具体应用到该战法中 , 对士卒而言 , 则是让其从头到尾相信所处为绝境 , 除却拼死一战外再无生机 , 从而激发其死战之决心;对统帅而言 , 既要有完整的军事策略 , 紧紧把控全局 , 以确保战略的精准实现 , 还有学会“演戏”给士卒看 , 以提振士气 。而这也侧面验证了“置之死地”是一种心中有数的设计 , 后生则是事先谋划的策略 , 并最终借助置之死地所创造的机会去实现 。
综上 ,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法适用于以弱击强且正面决战无法避免的情况 。而在具体使用该战法时 , 置之死地与后生之道必须提前统筹谋划好 , 两者缺一不可 。置之死地是设计好的一种绝境 , 主要作为一种手段 , 为后生谋略的实现创造机会 。而作为该战法的主导者 , 既要愚人耳目 , 更要把控全局 。
街亭之战 , 马谡的通盘误解街亭之战是发生在公元288年 ,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的一场战斗 。当是时 , 蜀军突然出兵北伐 , 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响应 , 形势大好 , “关中响震” 。魏明帝亲临长安 , 派遣张郃率部迎战蜀军 。面对这种情况 , 诸葛亮令马谡为蜀军先锋 , 前往街亭 , 阻挡魏军 。而马谡到达了街亭后 , 舍弃诸葛亮的方针 , 不听大将王平的劝诫 , 偏执的采取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法:
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正确用法 置之死地而后生


街亭之战示意图
谡违亮节度 , 举措烦扰 , 舍水上山 , 不下据城 。张郃绝其汲道 , 击 , 大破之 , 士卒离散 。
《三国志》中关于街亭之战的记载虽然简略 , 但细致分析 , 信息却是足够的 。我们结合上文中提到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正确用法 , 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 便可知马谡使用该战法的重大失误 。
首先 , 我们对街亭之战采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时机进行考量 。对于街亭之战 , 诸葛亮在战前已然定下了据险而守的总体方针 。一方面 , 马谡作为蜀军先锋 , 面对魏国名将张郃 , 在蜀军主力到达之前 , 必然是魏强蜀弱 , 所谓“不可胜者 , 守也” , 其主要任务是依据街亭易守难攻的优势 , 阻挡魏军的进攻;另一方面 , 马谡阻魏军于街亭之外 , 是给蜀军主力以彻底整合、安定后方的时间 。只有蜀军彻底安定后方 , 主力到达街亭之时 , 才是与张郃决战之时 。这注定了此时之蜀军必然要持防御状态 , 这既是诸葛亮的既定方针 , 更是由战场形势所决定 。因此 , 虽魏强蜀弱 , 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法 , 明显是一种决死求生而进攻取胜的态势 , 与街亭的防御战完全不搭 。马谡用此战法 , 时机不合 , 大方略上已然错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