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便利店是现代商业的基础设施( 二 )


2004年 , 我国人均GDP达到1509美元时 , 日本全家进驻上海 , 7-11进驻北京 。 2011年 , 我国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 , 便利店迅速增长 。 2019年 , 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时 , 中国便利店行业迎来了激烈的竞争期 。
与此相应的一组数据是 , 中国便利店销售额占实体零售额的比例从2010年起 , 便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速 , 2011年起超越百货和超市增速 。 2013年起 , 占实体零售额的比重加速上升 , 2016年便利店份额占到了0.65% 。 而百货和超市销售额增速则从2011年起快速下降 , 百货在2015、2016年增速为负 。
按照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的成熟经验 , 每3000人口布局1家便利店是较为理想的经营状态 。 考虑到中国大陆市场的购买力 , 在很多城市 , 中国的便利店市场已经渐趋饱和 。
03
国内还有多少发展潜力?
门店总数趋向局限 , 但对一些便利店企业来说 , 行业发展潜力还有巨大的挖掘空间 。
便利店起源于美国 , 发展成熟于日本 , 其特点却在中国台湾地区发挥到了极致 。
美国的南方公司于1927年首创便利店原型 , 1948年将店名定为7-11 , 1964年起开放特许加盟 。 1973年 , 日本伊藤洋华堂获得7-11在日本的特许经营协议;1979年 , 统一超商取得7-11在中国台湾地区的永久特许经营权 。
截止2021年 , 7-11在全球20多个国家拥有超过6.9万家门店 , 是世界上最大的连锁便利店集团 。 不过 , 在中国市场 , 7-11的优势并不明显 , 国内一众本土便利店企业已经成为外资便利店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 。
在2021年中国便利店十强榜单中 , 已有两席既非外资 , 也非国企 , 而是属于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的民企 , 即排名第9的见福和排名第10的便利蜂 。 这份榜单每年的座次变化都在说明 , 中国的便利店格局正在发生巨变 , 以见福和便利蜂为首的民营正不断实现跨越式增长 。
在便利店的传统格局中 , 日本和我国的台湾地区长期是全球便利店行业发展的优等生 。
日本首批便利店诞生于20 世纪 70 年代初 , Family Mart、7-11、罗森先后于1973、1974、1975 年开设了第一家门店 。 从1998 年起 , 直至2000年才受疫情影响而改变轨迹的20多年间 , 日本便利店一直保持正增长 , 即便是在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以后经济增长的停滞时期 , 便利店行业的增速也远超超市和百货业态 。
直到2020年 , 日本便利店的正增长势头在疫情背景下才戛然而止 。
现在的日本便利店行业规模效应远超超市行业 , 寡头垄断格局稳固 。 2016年 , 日本超市行业 CR4(行业前四的集中度)仅为 27% , 而便利店行业达到了 85% , 前三大企业 7-11、罗森、全家的市占率分别为 39%、19%、18% 。 近五年来 , 以 7-11 和全家为代表的便利店市占率仍在持续提升 , 行业规模效应显著 , 龙头企业优势不断凸显 。
在我国的台湾地区 , 便利店经常就是路标 。
早在2014年 , 中国台湾地区媒体就做过一个统计 , 每2500人就能分配到一家便利店 , 平均每3人中 , 就有一个每天到便利店报到 。 目前 , 中国台湾地区便利店的密度已经超过日本 , 居全球第一 。 如今中国台湾地区36192平方尺拥有2300万人口的土地上 , 便利店数量已经突破10000家 。
反观国内 , 根据前瞻研究院发布的报告 , 在市场集中度上 , 即便是排名第一的太原 , CR4也仅为31.12% 。 在市场渗透率上 , 2020年日本便利店行业市场渗透率为2245人/店 , 而我国则达到9792人/店 , 日本是中国的4倍多 。
2020年 , 商务部印发的《关于开展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三年行动的通知》指出 , 力争到2022年 , 全国品牌连锁便利店门店总量达到30万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