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迷恋城市的「脏乱差」,却住在最整洁的60㎡老破小?( 四 )



建筑师眼中的室内之美:
严丝合缝、材料之美、阵列感
与室内设计师的不同 , 「建筑师思维」让李涵希望保持空间整体性 , 创造空间的围合感 。

这也加强了他对物的克制 , 就像在他看来 , 连多数的家具都是值得被收纳的 。 「我觉得如果有一个家具出现的时候 , 它就得是一件物体(object) , 必须非常考究 , 就像一个非常漂亮的雕塑一样出现在那里 。 」

因此 , 除了几把椅子和沙发 , 他家其他所有的桌子、柜子、床都「做死」和空间整合在了一起 。
因为一张大大的桌子是永远不会搬的 , 这种灵活性就是多余的 。 不如索性就把它固定住 , 然后尽可能地做大 。 床也可以尽可能落在地上 。

过去 , 柜子和天花板之间的缝隙 , 被他视为一种日常难以忍受的「尴尬空间」 。 反之 , 壁柜即墙体之后 , 对于空间更加丰富的划分并不会牺牲空间的使用效率 , 因为划分空间的不是墙而是壁柜 。
以收纳空间当墙不仅提高了效率 , 还获得了一种古典建筑墙体的厚度 。 门不再是门 , 而是门洞 。

建筑师头脑 , 让李涵挖掘了空间功能的极致 , 之后 , 艺术家的感触又带他实现了家的极致审美力 。
古典主义建筑师阿道夫 · 路斯(Adolf Loos)认为装饰即罪恶 。 但是 , 李涵并不反对装饰 , 追求简单的极简 , 而是反对到处都是装饰 。 李涵欣赏 , 或者说追求的是路斯用「丰富的材料进行装饰 , 材料的交接处理就是线脚 , 把材料、装饰、空间混合为一体 。 装饰即材料、即空间 。 」

他喜欢考究的材料之美 , 于是用很薄的钢板做桌子 , 配以厚实的石墩;木材的漆质感也被他用到了墙面与地板上 , 采用原色橡木条分格 , 栗色橡木地板填充的方式 。

同时 , 他对窗的要求也很高 。 首先必须是断桥铝的系统窗 , 不能有任何倒角;其次 , 放弃了全然袒露的方式 , 把阳台的窗户按比例切割成几十厘米一开的小窗 。

李涵认为 , 透过小窗来看风景 , 反而会让普通的景色更有诗意 , 因为杂质的信息都被过滤掉了 。 而几扇窗排布而出的阵列感 , 更是一种很高级的审美要求 。
当我试图理解这种美的内涵时 , 胡妍也解释说:「其实没有高下之分 , 只是这种美是我们俩觉得最舒服的 , 每个人都有权力觉得自己家最美 。 」
双宅模式 ,
工作生活无限接近但不融合 。
自从开始画城市「解剖图」 , 李涵的工作间也开始逐渐变大 。 从一开始的小房间 , 到一个书房 , 再到最大的一个大房间 , 最后在家里逐渐容纳不住了 , 不得不独立出去 。 工作区从家里延伸出去 , 却始终是家的一部分 。


滑动查看\uD83D\uDC49 2007和2011年时装修后的家与工作房间
成立工作室之后 , 李涵就在家附近找办公室 , 但是怎么都没有找到满意的 。 而且发现办公楼冬天很冷 , 他和胡妍尤其怕冷 , 感觉自己住的小区暖气不错 , 就考虑在小区找一个住宅当办公室 。

但是 , 租房的最大问题是 , 很难找到不带家具的空房子 。 于是一咬牙 , 干脆贷款买了一个旧的两居 。 最终 , 他的办公室其实就是自己同小区的另一套房子 。

每天穿梭在三分钟距离的两头 , 从这端下来再从另一端上去 , 连小区都不用出 。 可以说李涵的工作就是生活 , 生活就是工作 。




\uD83D\uDC49滑动可看更多绘造社工作室图片
不过 , 他始终觉得工作和家不能完全结合在一起 。 他曾去日本参观过冢本由晴(路上观察学派创始人、《东京制造》作者)的工作室 , 下边两层是他的办公室 , 中间是客厅 , 上边儿两层是冢本由晴的卧室 。 这样工作和生活区域 , 他认为就太近 , 界限模糊了 , 很难获得那种在家才有的真正的放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