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在小暑和处暑之间,但伏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那么伏是什么意思

现在我来回答 。
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 。三伏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期,这是因为逐渐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 。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 。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大约再过8天出伏到了立秋了,天气虽说一天比一天渐凉快了,但“秋傻子”也不容小觑 。
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日后数到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 。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
伏,是避暑之意 。从夏至开始,昼开始变短夜开始变长,热的中间潜伏着寒冷的因素,当初起名“伏”是很科学的 。
我国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互搭配,六十天为一周期的纪日方法,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据甲骨文研究是在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年)元月二日已巳日开始,至今从未错记,是中国历法史上的一个奇迹 。由于干支纪日与农历各月无一定对应规律可循,除推算个人生辰八字有用外,在其他领域目前很少使用,只有在推算“伏日”、“出梅入梅”、“分龙”等杂节气时才使用 。三伏天食俗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还有农谚“头伏萝卜,末伏菜” 。


伏在小暑和处暑之间,但伏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那么伏是什么意思


我来回答 。
伏在小暑处暑之间,但又不是二十四节气 。这个提问问得很有意思,也很有水平 。伏,其实顾名思义,有下,藏的意思,就是埋藏底下,蛰伏欲出不出的状态 。
实际上,我们中国古人通过长期的农作,发明了这个二十四节气,但都是以阴阳来定节气 。在奇门遁甲里,一年从冬至开始到夏至,我们叫阳遁,从夏至到冬至,我们叫阴遁 。冬至开始,一阳已生,所以,我们把冬至第一天叫进九,九是阳数,也是阳中之阳,寓意阳气升发,所以有九九八十一,到春天 。春天生发,阳气到夏天最旺,而从夏至开始,一阴始生,但生而不旺,小暑节气,阴气蛰伏,阳降,而成最热的时候,湿热交替,所以我们说的入伏,就是指阴气开始蛰伏,三伏过后,阴强阳弱,阴气行西方,成肃杀之气,故而入了秋季,秋天是肃杀的季节,表示阴气逐渐占了上风 。
【伏在小暑和处暑之间,但伏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那么伏是什么意思】实际上,入伏,进九,都是描述一年中阴阳二气的变化,然后用了非常形象的字来表示 。


伏在小暑和处暑之间,但伏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那么伏是什么意思




伏在小暑和处暑之间,但伏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那么伏是什么意思




伏在小暑和处暑之间,但伏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那么伏是什么意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