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需要食补?教你如何食补


什么时候需要食补?教你如何食补



什么时候需要食补?教你如何食补
教你如何食补
食补该怎样补?许多人说不上个“子午卯酉”来 。 传统食补理论 , 是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病制宜;因性制宜 。
因人制宜
因人制宜 , 即不同身体素质的人 , 进补的食物应有所区别 。 古曰:“五谷为养 , 五果为助 , 五畜为益 , 五菜为充 , 气味合而服之 , 以补精益气 。 ”对多数人而言 , 只要粮谷、蔬菜、肉畜、鱼虾、果品等兼而取之 , 相互配合 , 不偏食 , 遵循因时制宜的原则食之 , 即可发挥它们对人体补精益气地作用 。 中、老年人因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各类虚症 , 当以滋补 。 按中医理论 , 体虚分阴阳、气血、五脏虚损等4大类12种 。 阳虚包括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阴虚包括心阴虚、脾阴虚、肾阴虚、肺阴虚、肝阴虚;气虚包括心气虚、肺气虚、脾气虚;血虚包括心血虚、肝血虚 。 就大类而言 , 阳虚者宜食羊肉、羊肾、猪腰、牛骨髓、狗肉、鹿肉、核桃、栗子、韭菜、豇豆等 。 阴虚者宜食海参、牛乳、猪肾、蜂蜜、银耳、芝麻、黑豆等 。 气虚者宜食羊肚、鸡肉、鹌鹑、鸽肉、鲫鱼、鳝鱼、泥鳅、燕窝、大枣、桂圆肉、饴糖等 。 血虚者宜食母鸡、猪肝、羊肉、猪心、大枣、桂圆肉、荔枝、胡萝卜、菠菜等 。 不了解自己属于哪种体质 , 最好请教医生后再作选食 。
因时制宜
《黄帝内经》曰:“人与天地相参也 。 ”因时制宜 , 就是根据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季节的气候特点及对人体的影响 , 选取适宜的食物 。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 “春夏养阳 , 秋冬养阴” 。
“春养阳” 。 因为春生、夏长 , 而生长属阳 , 所以 , 春夏养生长之气 , 即养阳气 , 饮食上应多食用一些能温补阳气的食物 。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风土论证》里的主张“以葱、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杂合而食” 。 宋代苏颂也主张:“昔人正月节食五辛 , 以避疠气 , 调韭、葱、菇、蒜、姜也 。 ”这些辛温食物可以温补人体阳气 , 抗拒风寒 , 保养人体生发之气 。 特别是早春时节 , 乍暖还寒 , 忽冷忽热 , 寒暖交替 , 阴寒之气渐惭退去、阳刚之气开始生发 , 此时 , 应少吃或不吃性寒食物 , 以防阻遏阳气发越 。 又因为肝主春 , 春天当重养肝 。 “酸入肝”(《黄帝内经》) , 春季饮食宜“省酸增甘”(《千金要方》) 。 多食酸性食物会使肝火偏亢 , 损伤脾胃 。 应多吃一些性味甘平 , 且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 如瘦肉、禽蛋、牛奶、蜂蜜、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 。
“夏养阳” 。 夏季气候炎热、潮湿 。 夏时为心火当令 , “心通于夏气”(《黄帝内经》) , 《千金要方》曰:“夏七十二日 , 省苦增辛 , 以养肺气 。 ”因“苦入心” , 味苦之物能助心气而制肺气 , 故多食点辛味食物 , 可避免心气偏亢 , 有助于补益肺气 。 《养生论》亦言:“夏气热 , 宜食菽以寒之 , 不可热也 。 ”所以 , 夏季一定要少食羊肉、狗肉等热性食物 。 多食些清热利湿、清淡少油、易消化的食物 。 如:绿豆、冬瓜、南瓜、莲藕、莲子、薏米、山药、西瓜、桃子、草莓、西红柿、黄瓜等 。 夏季宜“清补” 。 鸭是夏日清补佳品 , 鸭性寒凉 , 中医主张“热者寒之” , 凡体内有热的人适宜食鸭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