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上的烽火台的作用

长城上的烽火台的作用

长城上的烽火台的作用


【长城上的烽火台的作用】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墩台 。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是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 。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
长城上的烽火台的作用?传递紧急战时信息,如敌人突然入侵等
关于长城烽火台的故事以及资料?烽火台又被称作烽燧、烽堠、墩台、烟墩等,是我国古代瞭望敌情,利用烟、火等快速传递军事情报的军事防御设施 。烽火台大多是独立的建筑,修筑在军事要塞的长城之外的高山之巅或平川地势较高的交通要道之处,能够俯瞰重要的交通要道 。烽火台的形状因年代、地区不同而不同,大体为方形、圆形两种 。早期的烽火台,还有与王朝都城相联系,以便尽快向朝廷报警 。2700多年前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故事,就是一个利用烽火台向朝廷传递消息的例证:
汉代烽燧系统有着十分严密的组织机构和烽燧报警规定 。守卫边郡的太守负责指挥侦察敌情并举烽报警 。烽燧报警使用的烽火品种、数量及施放等都有详细规定 。依据敌人的远近及多寡不同,烽燧的组合也随之而变 。烽是将柴草装入笼筐中,系在长杆上点燃,高高举起,这叫做“烽”;燧是指燃放烽烟的墩台 。据说当时曾用狼粪来作燧,因为狼粪的烟可以直上云霄,远处容易看见,所以烽火台有时也叫狼烟台 。
因此烽火台是古代战争有传递信息的作用,我们为古代人有这样的智慧而骄傲 。
八达岭长城最著名的烽火台? 答:八达岭长城有1316座烽火台 。
八达岭长城其关城为东窄西宽的梯形,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嘉靖、万历年间曾修葺 。关城有东西二门东门额题“居庸外镇”,刻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 。
西门额题“北门锁钥”,刻于万历十年(1582年) 。两门均为砖石结构,券洞上为平台,台之南北各有通道,连接关城城墙,台上四周砌垛口 。前后共建墩台1316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