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晚唐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网络上与此相关的诠释很多,较为全面系统的诠释如下: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 。从诗中“巴山”一语看来,诗写于巴蜀之地 。李商隐曾经应聘到四川,任东川节度柳仲郢的幕僚,时间是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 。先于此一年,李商隐的妻子却已故去 。给李商隐诗集作笺注的清代人冯浩,尽管认为诗题不必改作“寄内”(因为“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但内容却是“寄内”的 。为此,他把诗的写作时间,推前至大中二年(公元848年) 。按冯浩考证,李商隐这一年是在桂州(今广西桂林)郑亚的幕府 。当年郑亚由于政敌的诬陷,被贬为循州刺史 。李商隐未去循州,由水路经长沙,于次年回到长安 。冯浩认为在归途中李商隐曾经“徘徊江汉、往来巴蜀”,“于巴蜀间兼有水陆之程” 。《夜雨寄北》就是写在归途中经过巴蜀时 。近人岑仲勉、陈寅恪曾经指出关于巴蜀之程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其实,冯浩也没有说得太死 。他含糊地说,李商隐这时到过巴蜀,“玩诸诗自见,但无可细分确指” 。可见,通常把《夜雨寄北》,说是李商隐寄给自己妻子的;这一说,似还可再斟酌 。
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 。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的朋党之争中 。(牛,牛僧孺;李,李德裕 。朋党,官僚集团 。)852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 。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 。几年以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颇为踌躇满志 。“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 。”(《赠四同舍》)到四川以后,这种乐观情绪消失了 。“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 。”(《初起》)他断绝了与外界的交往,甚至与同府的幕僚也没有什么交谊 。《夜雨寄北》,写得一往情深,而且诗寄的“君”,关切地问着他的归期,他也盼着与“君”“共剪西窗烛” 。这个“君”,至少具备三个条件 。一,以往过从较密;二,此刻仍有诗书交往;三,彼此心心相印 。从现存的李商隐的诗文看来,有一个人可以成为这样的“君”,那就是晚唐的词人温庭筠 。李商隐在徐州幕时,温曾有诗“秋日旅舍寄义山李侍御” 。李商隐在四川时,也有三首诗寄赠温 。温的出身较李要名贵些,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裔孙,但他也同样受到牛党令狐绹的排挤和压抑,晚年才做了方城尉与国子助教 。如果没有相反的证据,大概可以说,《夜雨寄北》,是李商隐在梓州幕府时写给温庭筠的 。这样,或许能更为精细地品味出诗中蕴含的情感内容 。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 。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 。悲怆沉痛,笼罩全篇 。“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 。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 。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 。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 。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 。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
绝句虽属短制,但也讲究结构的技艺 。前人有言,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 。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 。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显示了这种工夫 。“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用示现的修辞方法,写出诗人的遐想 。“共剪西窗烛”,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诗境,但是由夫妇化为友朋,活用了,情味更浓 。“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 。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
推荐阅读
- 浔字取名寓意,澈字取名的寓意是什么
- 河南俗语:“割罢麦,打罢场,谁家的闺女不瞧娘瞧娘不全为瞧娘,为着跟娘去要羊”,什么意思
- “家里有矿”的小岛圣诞岛,曾被华人占领,为何现在变成澳洲的难民营
- 如何理解《红楼梦》中“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这句话
- “冬至逢壬才数九”,数九有啥讲究,今年春节是“几九”,会冷吗
- “梓轩”时代即将过去,官方公布最新爆款名字,有你眼熟的吗
- 三书一表指的是什么,三书一证一表指的是什么
- 为什么古人写错了字叫“通假字”,而我们写错字叫“错别字”呢
- 《史记》记载: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你赞同这种说法吗
- 如何保护濒危猫科动物把猫科动物从野外“抓”到动物园有没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