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的《八声甘州》为什么被苏轼评为“不减唐人高处”

具体来讲,苏轼欣赏柳永的《八声甘州》,重点不在全篇,而是尤为推崇“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一句 。在东坡先生看来,“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
结合柳永的这句诗和苏轼的评价,私以为,此句不减唐人高处的主要原因,与王国维推崇李白之诗词的原因,大致相同 。在《人间词话》里,王国维曾云,“太白纯以气象胜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

柳永的《八声甘州》为什么被苏轼评为“不减唐人高处”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出自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这首词被古人誉之为“百代词曲之祖”,评价甚高 。因而,苏轼所谓的“唐人高处”,李白的这寥寥八字,是其评价柳永诗句的重要参考 。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
柳永的《八声甘州》为什么被苏轼评为“不减唐人高处”


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在个人的悲欢离合之中,寄予历史的兴衰之感 。尤其“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一句,由个人的离合转换到历史的忧愁之中,写出王朝的衰飒之气 。悠悠古道上音尘消逝,只有烈烈西风与西下夕阳,照拂着秦汉时期留下的陵墓与宫阙 。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
柳永的《八声甘州》为什么被苏轼评为“不减唐人高处”


柳永的《八声甘州》则在寂寞萧索的清秋之景中,寄予自己的羁旅愁思,传达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之时共有的悲慨之气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一句融情于景,进一步烘托出清秋之景的萧瑟和诗人内心的凄凉 。
描写寂寥萧瑟之景不难,难在融情于景,更难在景色之中传达出的这种情感,还能引起人的共鸣,感受到意境的壮阔与情感的深沉 。“渐霜风凄紧”一句,渗透了柳永漂泊江湖的悲哀之感 。这种悲壮阔大的哀愁,也容易引起失意知识分子的共鸣 。
柳永的《八声甘州》为什么被苏轼评为“不减唐人高处”


所以,苏轼所谓的“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是说“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之句,写出了失意知识分子眼里的悲慨之气,极其具有艺术概括力与感染力 。就像李白仅凭“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字,就写尽了历史的兴衰之感 。
一般来说,柳永是婉约派词人,苏轼是豪放派词人,二人词风不同,似乎没有什么交集 。
但其实,苏轼初学写词时,写的也是婉约风格的词,而且,柳永的词在北宋时期流传极广,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自然也会引起苏轼的关注 。
而在柳永的词中,苏轼最为赞赏的就是柳永的这首《八声甘州》,苏轼曾说:“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 。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

柳永的《八声甘州》为什么被苏轼评为“不减唐人高处”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
【柳永的《八声甘州》为什么被苏轼评为“不减唐人高处”】

推荐阅读